麻是什麼感覺
抓一把花椒塞嘴裡嚼嚼或者頭枕著手臂不動睡半小時,那種小螞蟻在爬的感覺就是「麻」,「麻」得太厲害了,會覺得那塊麻的地方「木」掉了,沒有感覺了。
什麼是區域性麻醉
手術或者其他操作的時候,透過藥物的作用讓手術部位的感覺喪失,過一段時間後感覺再慢慢恢復,這種麻醉方式就是「區域性麻醉」。局麻也分兩種:
一種是小範圍的麻醉
對於大部分的穿刺操作、牙科或眼科手術以及一部分外科門診手術,區域性麻醉是由臨床醫師而非麻醉醫師實施的。他們將麻醉藥物浸潤在操作部位周圍,這個部位變得「麻麻木木」沒有感覺,而患者本人是清醒著的。
一種是大範圍的麻醉
一些範圍較大的手術,比如剖宮產、膽囊炎、闌尾炎、各種骨折等。光靠麻醉藥物在區域性浸潤是絕對會痛不欲生的,那可怎麼辦呢?
人的神經系統其實可以比喻成一個結構錯綜複雜的水管管道,當需要使大範圍的地方感覺喪失時,相當於要搶修多處爆裂的水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關閉多條管道上游的水閘,就是對手術部位上游的神經進行麻醉,使其不能傳導感覺。
舉個例子:上肢手術,麻醉醫師會讓你把頭側向一邊,在脖子周圍或腋窩附近打針,手漸漸發麻,最後木木地抬不動了,這是「臂叢阻滯」,屬於區域性麻醉中的神經阻滯。
傳說中的腰麻
胸腹部、會陰、下肢手術時,麻醉醫師會讓你像蝦米一下蜷成一團,或趴在椅子上把背弓起來,接著你會感覺有什麼東西刺進了後背,脊椎骨酸酸脹脹很難受。就在快不能忍的時候,麻醉醫師讓你躺平,神奇的是,背後漸漸地不那麼酸脹了,有點發麻發熱,手術的那個部位不能動了。麻醉醫師用尖銳的東西觸碰面板時,一開始還能感覺到有針刺感,但是漸漸地一些地方感覺不到了。我們平時所說的腰麻,就是屬於椎管內麻醉(椎管內麻醉從廣義上來說屬於區域性麻醉)。
椎管內住著脊髓,脊髓像毛毛蟲一樣有節段的一長條,每個節段都有神經伸向身體各個部位支配人體的運動、感覺。根據不同的手術部位將麻醉藥物注入不同脊髓節段所在的椎管內,達到麻醉的目的。
有時候,你會覺得胸悶心慌、噁心想吐,這時候不要緊張,也不要覺得不好意思,要立即告訴你的麻醉醫師,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有很多種,麻醉醫師會根據不同的原因採取相應措施緩解你的症狀。
如今,椎管內麻醉的主流地位已經被全麻取代,然而,大多數剖宮產手術還是會採用椎管內麻醉,而椎管內麻醉根本不作用在腦袋上,既不會對媽媽的腦袋產生影響,同時也不會對寶寶的腦袋產生影響。那些經歷過剖宮產聲稱自己變笨是因為上了麻醉的媽媽們,可不要再把變笨的原因怪罪於麻醉咯!
區域性麻醉需要特別注意
椎管內麻醉穿刺順利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患者是否配合,所以,不管你緊張到心臟蹦出胸口、還是後背酸脹難忍,務必用力抱著膝蓋、使勁把自己弓成蝦米。
區域性麻醉,尤其椎管內麻醉,術後還是會覺得「麻麻木木」,不同麻醉藥物在不同時效過後,人體便會漸漸恢復感覺。椎管內注入麻醉藥物時,會導致極少部分腦脊液漏出,可能會引起樓上敏感的鄰居:腦袋,發生頭痛。因此,椎管內麻醉後最好去枕平臥6小時。此外,打麻藥的部位,雖然只是個小針眼,但也要注意護理哦!
醉是什麼感覺
全麻,就像是一場宿醉。
通常就是「掛個鹽水」,看見麻醉師在「水」裡推了藥,又見一個大面罩扣下來,吸了點臭氣,慢慢眼皮越來越沉。等一覺醒來,頭暈暈的,簡直宿醉一樣,喉嚨有點痛,傷口也有隱痛。
手術結束後,喚醒那些全麻的患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咦,這麼就快結束了?我感覺我只是做了一個夢」。於是全身麻醉被精煉地概括為「睡一覺」。
全身麻醉就好比把人體這個複雜管道的總閘——大腦阻斷了,人失去意識了。
除了大手術以外,像「無痛」胃腸鏡、「無痛」人流等操作,也是一次「全麻」喲!只不過這些短時間操作使用的是短效麻醉藥物。
全身麻醉後需要特別注意
所有酒駕司機都覺得自己很清醒,駕車沒問題,而實際卻是很危險的。全麻也一樣,尤其是「無痛」胃鏡,「無痛」人流醒來當天就可以回家的情況。哪怕你覺得自己很清醒,也要找人陪著,不要獨自駕車或是進行高空作業等危險工作。而住院的患者一定要有人陪護,任何頭疼腦熱,噁心嘔吐,心慌胸悶,都別遲疑,盡情呼喚管床醫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