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休息+補水
半夜上吐下瀉不方便及時就醫,可先臥床休息,避免活動給腸胃帶來的刺激,同時還應及時補充吐瀉流失的水分,多喝些淡鹽糖水或果汁或溫開水,補充電解質,防止電解質失衡帶來的頭暈、休克嚴重症狀。
注意
嘔吐期間不宜仰臥,尤其是半夜睡覺不清醒的時候,以免發生嘔吐物誤吸進入氣管。造成窒息,引發生命危險。
方法二:服用藥物
上吐下瀉1—2次不嚴重的可不用服用藥物,但若是超過2次則需服用一些胃藥止吐、蒙脫石散止瀉,避免嘔吐腹瀉進一步對腸胃造成損傷,加重病情,在服用藥物時,要確保藥品在保質期內,可撥打相關電話遵醫囑服藥,發現症狀嚴重時,最好及時去醫院急診!
方法三:生薑半夏治嘔吐
材料:生薑半夏各等分。
用法:生薑切碎與半夏末和勻,放鍋內炒熱,布包熨胃脘、臍中及臍下等處。冷則更易,或以兩份交替使用。如炒熨不便,將生薑汁調半夏末敷於內關、中脘、神闕穴亦可。
主治: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之因於受寒的患者。
效果:嘔吐清水及食物,形寒畏冷、全身不適、頭暈乏力、脈濡、苔白,證屬寒邪直中胃腑。囑用上方炒熨,15分鐘後,嘔吐即止,餘症隨之緩解。
來源:《中醫內病外治》。
方法四:家庭拔罐止吐瀉
方法1
取天樞、氣海、關元、脾俞、三陰交。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20~ 25分鐘,每日1次。主治急性胃腸炎(吐瀉)。一般3次即愈。
方法2
取中脘、神闕、天樞、關元。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5~ 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主治急性胃腸炎。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滿意。
方法3
取中脘、天樞、氣海、內關、足三里。採用灸罐法。先拔火罐,留罐15~ 20分鐘。起罐後溫灸15分鐘,每日1次。主治急性胃腸炎。突然噁心嘔吐,腹痛水瀉,脘腹痞滿冰冷,苔白膩,脈遲或細弱。一般1~2次,最多5次即愈。
方法4
取曲池、天樞、足三里。採用刺絡拔罐法。穴位常規消毒,用三稜針點刺,以微出血為度,刺後拔罐5~ 10分鐘。隔日1次。主治急性胃腸炎。腹痛心煩,發熱口渴,吐腐臭物,苔黃膩,脈數。吐瀉嚴重者,口千舌燥,兩眼凹陷,出現脫水症。一般2次即效。
方法5
取穴:分2組,一為足陽明胃經、中脘、天樞(雙)、足三里(雙)、下巨虛(雙)。二為足太陽膀胱經,大腸俞、小腸俞。用走罐法。
一般用第一組穴,術者左手持罐,右手用鑷子夾棉球,蘸上95%酒精,點火後插入罐內1 ~ 2秒鐘迅速拔出,左手準確地將罐子扣在經穴上。腹部先在中脘穴拔一個罐,然後一手扶罐底,一手扶罐體,慢慢將罐子移向左側天樞穴,再以同樣方法返回中脘,移向右側天樞穴。
如罐內的吸力不夠可重新拔上,這樣往返移動5~6遍,待患者有一種暖和舒適感後,固定在中脘穴上,再在左右天樞穴各拔上一個罐,留罐15~ 20分鐘。下肢在足三里穴上各拔一個火罐,從上至下向下巨虛穴移動,反覆7~8遍,然後固定在足三里穴上,留罐15~ 20分鐘。起罐後用右手掌面按在區域性紫斑上,輕揉按摩1~ 2分鐘,促進區域性瘀血消散。
中度以上急性胃腸炎12小時後可在第二組穴位上繼續操作1次,留罐15~ 20分鐘。輕度患者每日1次,不用第二組穴位。
主治:急性胃腸炎。
方法五:二術散敷貼止吐瀉
組成:白朮(炒)、蒼朮(土炒)、茯苓各15克,陳皮、吳茱萸各10克,丁香、澤瀉各3克,白胡椒2克,草果5克。
製法: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
用法:用時取藥末3~5克(小兒3克),直接填臍或以薑汁調勻成膏貼臍窩內。外用膠布固定。24小時取下,未愈者可換藥2次,最多5次。敷藥後應保持溼潤,可用圓形棉墊蓋上,並用繃帶扎住。
功用:健脾溫胃,利溼止瀉。主治吐瀉(胃腸炎)。
方法六:病期飲食宜忌
1、病人在上吐下瀉急性發病期間,應採取短暫禁食,時間為4—6小時,期間以喝水為主。
2、發病後的8—12小時內,由於腸道的急性充血、水腫、發炎和滲出,此時腸蠕動活躍或處於痙攣狀態,其消化吸收能力都比較弱,只能吃些吃流質食物,如:大米粥、藕粉、雞蛋麵糊、軟麵條等。
3、如果腹瀉嚴重或出汗較多,還應適當多喝一些湯水,如米汁、菜湯、麵湯等。
4、儘量避免吃油膩食物,忌食高脂肪的油煎、炸及燻、臘的食物。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不要暴飲暴食,葷素搭配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