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公孫的針刺方法 公孫的位置和功效

avatar 小英悟吖
2萬 熱度 A+ A-
公孫穴屬足太陰脾經,公孫為黃帝軒轅之姓。黃帝為五帝之一,位居中央,以土母之德王天下。脾胃陰土,亦居中央,以灌溉四旁,象徵母德,故名公孫。下面來講講公孫的針刺方法。

公孫的針刺方法

取穴:坐位,第一蹠骨與第一楔骨關節內側(黑白肉交界處)

簡易取法:由足大趾內側後有一關節(第1趾蹠關節)往後用手推,有一弓形骨,弓形骨後端下緣的凹陷(第1蹠骨基地內側前下方)即是公孫穴。

進針方向:從足內側向外側直刺與足內側垂直面成90°。

進針深度:直刺,透向湧泉,針0.5-0.8寸,留針15分鐘;艾炷灸3-5壯,或溫和灸5-10分鐘。

感覺及放射方向:酸覺向腳底放射。

公孫穴穴位層次解剖

1.面板:由隱神經的足內側緣支分佈。隱神經伴大隱靜脈沿小腿內側面下降達足的嘞側緣。到該穴面板的神經纖維來自第4腰神經。

2,皮下組織:纖維結締組織多,脂肪組織少,故較為緻密。內有上述皮神經及大隱靜脈的屬支。

3.拇展肌:位於足底內側緣皮下,由足底內側神經支配,到該肌的神經纖維來自第5腰神經和第1骶神經。

4.拇短屈肌:位於展肌的外側,緊貼第1蹠骨,由足底內側神經支配。

5.拇長屈肌腱:該肌腱在此處位於短屈肌兩頭之間,由脛神經支配,針刺此腱有一定的韌性阻力。

若採用向前外側透刺湧泉,尚可刺到收肌及趾底總神經,動脈,靜脈等。

深層有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足內側神經的分支。

公孫的位置和功效

位置:在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地的前下方。

功效:公孫為足太陰脾經腧穴,絡穴,別走足陽明胃經,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透過陰維脈與心包絡經的內關相聯絡,具有調氣機,理升降,扶脾胃,調血海,和衝任,理下焦之功。

主治病症:胃痛,嘔吐,飲食不化,腸鳴,腹痛,洩瀉,痢疾,痞積,頭面浮腫,水腫,黃疸,足心發熱,或痛難履地,癲癇,狂言,失眠諸症。

公孫常用配伍療法

1.配內關,行間,中脘,足三里,陽陵泉,針刺平補平瀉法,調理脾胃,理氣止痛,治療脾胃氣滯之胃脘疼痛,脘腹脹滿。

2.配期門,陽陵泉,太沖,梁丘,神門,內關,針刺平補平瀉法,疏肝理氣,治療肝氣犯胃之胃痛,嘔吐,噯氣。

3.配下脘,梁門,足三里,天樞,內庭,針刺瀉法,健脾化溼,和中消積,治療食滯腹痛之飲食不下,腹脹,胃痛,吐酸。

4.配中脘,足三里,梁丘,胃俞,合谷,針刺瀉法,針後加灸,溫中散寒,治療寒積胃疼,腹痛。

5.配大都,脾俞,章門,太白,足三里,針刺補法,或平補平瀉法,並加灸,溫陽健脾化溼,治療脾胃虛寒之脘悶納呆,腹脹便溏甚或完谷不化,四肢不溫,小便清長等。

6.配商丘,脾俞,章門,中脘,針刺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健脾和胃,理氣化溼,治療溼邪中阻之脘腹脹痛,噯氣食少,二便不利。

7.配內關,針刺平補平瀉法,或用瀉法,為八脈交匯八穴配穴法,寬胸理氣,和胃降逆,治療心,胸,胃部疾患,如心脈痺阻之胸悶,心痛等。

8.配膈俞,內關,公孫針刺補法,餘穴針刺瀉法,瀉肝清胃寧血,治療肝胃鬱熱之嘔血,便血。

9.配天樞,合谷,陰陵泉,上巨虛,下巨虛,大腸俞,針刺瀉法,清熱利溼,治療溼熱洩瀉,痢疾,霍亂吐瀉。

10.配長強,次髎,承山,上巨虛,針刺瀉法,清熱利溼,止血,治療大腸溼熱便血。

11.配豐隆,中魁,膻中,針刺平補平瀉法,健脾化痰,治療痰溼壅盛之嘔吐痰涎,眩暈。

12.配靈道,郄門,水溝,勞宮,豐隆,大陵,厲兌,針刺瀉法,清熱化痰,治療痰火擾心之失眠,心煩,發狂妄言。

針刺公孫注意事項

公孫穴穴下面板,肌肉淺薄,深部有血管,肌腱,故不宜使用粗的針具針刺,以防損傷血管,肌腱。

釋出於 2022-02-19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