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名字相似的中藥功效相同嗎

avatar 蒼風若兮
2.8萬 熱度 A+ A-
受訪專家/廣東省中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醫師 何盈犀文/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通訊員 宋莉萍“北芪”、“黃芪&rd

受訪專家/廣東省中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醫師 何盈犀

文/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通訊員 宋莉萍

“北芪”、“黃芪”、“紅芪”,“紅棗”、“大棗”、“黑棗”…… 面對這些名字都差不多的中藥材,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它們是同一種藥材還是不同的藥材?它們的功效是一樣的嗎?專家指出,這些中藥材的名稱相似,雖只有一字之差,有的功效和用法卻有所不同,建議用藥一定要遵醫囑,以免藥不對症,適得其反。

北芪vs黃芪vs紅芪

對於喜好煲湯的老廣來說,“北芪”這個名字耳熟能詳。北芪與黃芪其實是同一種藥材,它們在功效、性味、用途上是一樣的。那為何會有兩種叫法呢?廣東省中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醫師何盈犀說,黃芪是這一類藥材的統稱,是藥典中使用的名稱,其中以產自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內蒙古等北方地區的黃芪質量為佳,所以黃芪又被稱為“北芪”。

黃芪是常用的補氣藥,有補氣昇陽、益氣固表、排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在醫生的中藥處方中,在使用黃芪時,有時會在後面加括號備註“北芪”。何盈犀說,生活工作節奏快而繁忙、身處嶺南溼熱之地的老廣們,喜歡用北芪搭配淮山、雲苓、黨參、紅棗、杞子等煲雞湯或排骨湯等來滋補強身。老年人臟器功能下降,多見氣虛,也可常食用北芪。

還有一種紅芪,南方人聽得較少,在我國西北地區的應用歷史悠久,且多以紅芪替代黃芪使用。紅芪在1985年已經被《中國藥典》單獨列為一種中藥,以甘肅產的質量較佳,其性味、功效、用法等與黃芪基本相同,但產量較少,若為野生的,質更優。“物以稀為貴”,紅芪的價格比黃芪貴。

大棗vs紅棗vs黑棗

何盈犀說,大棗與紅棗其實是同一種藥材,在《中華本草》、《全國中草藥彙編》中指出:“大棗”別名“紅棗”。人們在煲湯、製作藥膳時總喜歡放兩三粒大棗以調和藥性,以免藥性太過損傷脾胃。

大棗是一味藥食兩用的藥材,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等功效。隨著養生概念的深入,很多人開始每天進食大棗,但有些人吃後會出現胸滿、、舌苔增厚、大結等反應,此時應該停止食用。因為大棗雖好,但並非每個人的體質都適合,寒溼、溼熱體質者是不宜的。即使氣虛、脾胃虛弱者,也不宜每天進食過多,一般建議每日吃3-5個即可。

大棗的外皮不好消化,若脾胃虛弱者,建議將大棗蒸熟、煮粥、熬湯後進食;若用於泡茶,可將大棗撕成小片狀再泡。大棗的個頭有大有小,性味、功效、用途基本相同。要注意的是,雖然大棗有益氣養血作用,但若真被診斷為者,還是要按診斷治療,而不能一味靠進食大棗來改善貧血。

在中藥材中,根據加工的不同,可分為紅棗(即大棗)和黑棗兩種。而黑棗分兩種,一種是用大棗(紅棗)經過炮製而成的,其補益作用及養血作用比大棗(紅棗)有所增加。另一種則是“君遷子”(別名“黑棗”),它其實並不是棗,而是一種柿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果膠,對改善便秘有效果。但君遷子不宜空腹大量進食,否則容易導致胃黑棗石症,引起胃、嘔吐等,嚴重者可導致。

生薑vs乾薑vs炮姜

生薑,平素廚房裡常見的姜,我們在烹飪時會用到薑片、薑絲、薑蓉、薑汁等,都用生薑來製作。生薑,屬解表藥,性微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腥蝦蟹毒等功效。在感受風寒出現鼻塞、流清涕等症狀時,來一杯紅糖生薑水以發散風寒。同時,生薑還有“嘔家聖藥”之稱,在風寒咳嗽、噁心嘔吐時,含一片生薑,可以止咳、止嘔。在製作海鮮大餐時,加入生薑製品,可以解魚腥、蝦蟹毒。

在中藥處方里,若需要生薑,醫生會囑咐病人回家切幾片生薑加入熬煮的中藥裡。而生薑中,有顏色較深、質地結實、纖維多、水分少、辛辣味強的“老薑”,以及質地軟脆、纖維少、水分多、辛辣味較弱的“子姜”。若為藥用,選老薑的效果更佳。

乾薑,是將生薑(一般選老薑)曬乾或烘乾而成,屬於溫裡藥,其性熱、味辛,長於溫中散寒、健運脾陽。乾薑多用於寒飲伏肺的喘咳及脾胃虛寒見脘腹冷痛、寒洩、肢冷等寒偏盛者。乾薑溫熱之性僅亞於附子,由於偏溫燥,陰虛火旺者慎用,咽痛、咽乾、大便秘結等熱性者也不宜。

炮姜是用乾薑經過炮製而成的,將乾薑炒至表面微黑、內呈棕黃色而成。炮姜的性味、功效與乾薑同,但辛燥之性減弱,溫裡的作用變得緩和而持久,可溫經止血、止痛,也用於婦產科。

 

釋出於 2021-02-25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