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食管憩室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avatar 深淵香山
2.8萬 熱度 A+ A-
Zenker’s憩室一旦出現,其大小、症狀、併發症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均呈進行性加重,症狀的出現可能與UES功能不全、併發憩室炎以及憩室過大而產生壓迫

Zenker’s憩室一旦出現,其大小、症狀、併發症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均呈進行性加重,症狀的出現可能與UES功能不全、併發憩室炎以及憩室過大而產生壓迫有關。早期症狀表現為吞嚥時咽部有異物感或梗阻感,併產生氣過水聲,隨著憩室的增大,出現嚥下困難和食物反流。嚥下的唾液及夜間的食物反流導致支氣管炎、肺炎、肺不張、肺膿腫等,呼吸時帶有口臭。憩室囊袋擴大並下垂至頸椎左側,在頸部可能觸及一個柔軟的腫塊。憩室還可壓迫喉返神經而出現聲音嘶啞,壓迫頸交感神經產生Horner綜合徵。後期憩室繼續擴大可引起食管完全性梗阻,併發憩室炎、潰瘍、出血、穿孔,這類患者常有惡病質,部分病例可能發生食管鱗癌。

食管中段憩室為牽引性、真性憩室。憩室口大底小。囊袋可高於憩室頸部,由於其收縮排空良好,多數患者並無明顯症狀,只是在做上消化道鋇餐或胃鏡檢查時才偶然發現。少數患者有嚥下困難,憩室過大可能出現食管反流,也有可能出現反芻。併發憩室炎時有胸骨後疼痛、偶有穿孔、縱隔炎、縱隔膿腫或食管支氣管瘻等。

膈上憩室的症狀與憩室的大小及併發症有關,食管運動功能檢查顯示其運動減弱,但症狀與之並無明顯關聯。患者可感有胸悶、胸骨後痛、嚥下困難、食物反流等,偶併發食管癌及自發性食管破裂,甚至食管支氣管瘻。

1.典型病史和臨床表現 憩室屬良性疾病,發展緩慢,病史較長。如Zenker’s憩室,大小為0.5~12cm,起初憩室很小,可以不表現任何症狀,隨著憩室逐漸增大,患者咽部有異物感、瞬間食物停滯感,漸漸出現反胃,進食後數小時或夜間常有未經消化的食物反流到口中。由於憩室中食物貯留時間的長短不同,反流出來的食物可為原味或呈酸臭味,飲水時可能發出含嗽聲響Boyce徵,可見嗆咳。巨大憩室可逐漸引起食管狹窄,出現吞嚥困難。有的患者左頸部出現包塊,輕輕按摩之後又可以消失,有的患者每晚睡前要先平臥將頭放低,甚至頭著地,以便將憩室內容引流出來,然後才能安睡。大憩室壓迫氣管可引起呼吸困難,個別病例出現聲帶麻痺,但罕有壓迫頸內動脈或迷走神經而引起暈厥、休克或偏癱者。根據Shallow等對186例Zenker’s憩室病例分析結果,其臨床症狀有吞嚥困難者86%,食物反流者83%,吞嚥時有含嗽聲者64%,體重減輕者44%,咳嗽者35%,咽喉脹感10%,氣短及胸悶10%,頸痛7%,聲音嘶啞2%。陳擁軍等報道1例77歲婦女,因誤吞豬骨後咽部疼痛、吞嚥困難、不能進食2天就醫,經內鏡和X線檢查證實為Zenker’s憩室合併炎症。

食管中段憩室一般不大,直徑1~2cm左右,呈錐形,無頸,不易積食。多數患者無症狀,但有的患者可出現胸骨後疼痛、燒心感,也可發生狹窄而引起吞嚥困難者。

膈上憩室往往發生在賁門食管連線處之上方,因食物易貯留而不易排出,患者常有哽噎感、燒心感、噯氣、呃逆和反胃,特別是改變體位時易引起反胃、嘔吐,下胸部有氣過水聲,吐出物多為未消化食物或隔餐食物。憩室大者壓迫食管或伴有食管痙攣時,均引起吞嚥困難,個別患者訴稱胸骨後隱痛或劇痛。膈上憩室往往合併食管裂孔疝及反流性食管炎等。

食管壁內假性憩室很小,通常為1~3mm,但有規則地分佈於整個食管。由於併發炎症並逐漸發展,可產生食管狹窄,大多數病例表現間歇性吞嚥困難,症狀逐漸加重,並覺胸骨後疼痛。食管無狹窄者不出現吞嚥困難。Patel等收集文獻中29例,其中28例有中度吞嚥困難,1/3的病例有糖尿病,45%的病例食管中培養出白色念珠菌。

食管憩室大者易貯留食物,容易合併炎症,甚至發生潰瘍、出血,使症狀加重,往往有胸骨後悶脹感、燒心感,一旦合併出血則以嘔血為主要表現,嘔血量一般不多,夾雜或不夾雜未消化食物。如有自發性穿孔或內鏡檢查導致穿孔,則見劇烈胸痛,呼吸急促,發紺,心律失常及頸部皮下氣腫等表現,病情重篤,病死率高達46%。

2.食管憩室的診斷主要依據食管X線吞鋇和食管鏡檢查。

1X線檢查:由於小憩室可被充鋇的食管所掩蓋,應移動體位進行觀察。Zenker’s憩室採取左側斜位易見,因好發後壁左側,尤其頭部轉向左側時更易顯出。初期憩室呈現半月形光滑膨出。後期呈球狀,垂於縱隔內。憩室巨大可壓迫食管。內有食團可見充盈缺損。併發炎症黏膜粗糙。食管中段憩室可見漏斗狀、圓錐狀或帳篷狀光滑的膨出。總之,食管憩室的X線徵象具有特徵性,因此不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2食管鏡檢查:應在直視下進行,以免誤入憩室內引起穿孔。內鏡可見到憩室開口,可判斷其大小和部位,並能除外有無併發症,如炎症、出血、潰瘍和癌變。

釋出於 2021-01-22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