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小心餵飯會把幽門螺旋桿菌傳染給孩子

avatar 虛徒慶嬌
2.5萬 熱度 A+ A-
給孩子餵飯,在以前家長總喜歡口對口地餵食或將食物嚼碎後再喂,現在大多數父母逐漸都拋棄了這種行為不衛生的行為,但是在餵飯的時候,家長還是不自覺的習慣用舌頭試試食物

給孩子餵飯,在以前家長總喜歡口對口地餵食或將食物嚼碎後再喂,現在大多數父母逐漸都拋棄了這種行為不衛生的行為,但是在餵飯的時候,家長還是不自覺的習慣用舌頭試試食物的溫度,或者餵奶前先就奶嘴喝一兩口以試試溫度是否適宜,有時還會跟孩子吃同一碗飯等,其實這些不經意的“行為”,都有可能將父母自己口腔、腸胃裡的幽門螺旋桿菌傳染給孩子。因而兒科建議,父母為了孩子健康,給孩子吃飯還是分餐製為好。

將食物嚼碎後再喂,孩子易患胃病

浩浩5歲,這孩子平時食慾差,個頭都比同齡孩子顯得小,像個豆芽菜一樣,也不愛活動。浩浩媽媽對這個兒子是百般照顧,5歲了還是父母餵飯,但不知為什麼孩子就是長不好,還老是喊肚子痛,尤其是以肚臍周圍。有時吃東西不對勁就嘔吐,看著孩子長成這樣,浩浩媽媽最後帶孩子到消化科醫院做檢查。結果發現化驗大便、做胃腸超聲檢查、拍腹部平片、化驗血微量元素等均正常,透過補鋅、補鈣症狀也沒好轉。後來,給孩子胃鏡及尿素碳十三呼氣試驗檢查才確診為“幽門螺桿菌”。浩浩媽媽得知後非常驚訝:怎麼小小的年紀就患上胃病了呢?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醫師謝丹宇稱,胃病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很多因工作而飲食很不規律的人都會犯下這毛病,但很多人可能卻很難將胃病與一個小孩子聯絡在一起。其實,在兒科門診上,我們卻也不乏見到一些患有或的小兒前來就診。由於胃病會長期持續、反覆發作,患兒常常飲食不佳,長得都比較瘦小。因此小兒胃病也需要引起家長們足夠的重視。

浩浩之所以會染上胃病,謝丹宇認為這很可能與家長不當餵飯有關,父母如果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其子女感染的機會也會相對增加,尤其是在餵養、生活中不注意,如有一些家長喜歡口對口地餵食或將食物嚼碎後再喂、餵食時先用舌頭試試食物的溫度、餵奶前先就奶嘴喝一兩口以試試溫度是否適宜、進餐時和孩子合吃一份餐等,這些不經意的動作,都有可能將自己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傳給孩子。

兒童感染後,慢性腹痛為突出症狀

幽門螺旋桿菌進入體內後主要定居在胃黏膜,產生一系列病理變化。兒童大多為無症狀攜帶者,有一部分患兒則最常表現為慢性腹痛,通常在進食後加重,多在臍周。較小一點的僅僅表現為不安和正常進食行為改變,進食硬、冷、辛辣等食物或受涼、氣溫下降時,可引發或加重症狀。

由於腹痛是小兒常見的臨床症狀之一,病因多而複雜,再加上小兒對疾病各種臨床症狀的語言表達不夠準確,所以特別容易造成誤診、漏診。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才能及早發現孩子也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了呢?謝丹宇強調,如果父母已知道自己患有性胃炎,而孩子又有反覆出現上腹部或臍周部疼痛等,尤其是連續3個月或3個月以上的時間內至少有3次不連續的腹痛發生,而且長得比較瘦小,應儘早到醫院做個胃鏡檢查,如果不能做胃鏡檢查的患兒,應儘早進行呼氣或大便幽門螺旋桿菌尿素酶抗體快速檢測等檢查,看是否是由於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的胃炎。

有人認為兒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為自限性,且大部分兒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臨床並無症狀,所以這部分人不需要治療。謝丹宇稱,如果兒童患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或有明顯的胃黏膜病變如糜爛、萎縮、腸化生等慢性胃炎,或需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者等都需要治療。

她最後強調,寶寶要預防患上胃炎,應注意把好“口”關,父母應注意飲食衛生,如果本身患有幽門螺旋桿菌則不要與孩子共餐。

 

釋出於 2021-01-18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