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養生要點
人體陽氣也隨之潛藏於內,養生應順應自然界規律,要養陽、藏陽,補腎藏精,養精蓄銳,為來春的生機勃發做準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
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期間,中國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立冬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的時節,此時的養生需順應自然界閉藏的規律,以斂陽氣為基礎,起居調養應以“養藏”為主!
立冬三候
立冬為十月節,冬為終,萬物收藏。立冬,朔風起,水始凝冰。五天後,地始凍,拂曉朔風悲,就“蓬驚雁不飛”了。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
一候水始冰: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於水,所以是水與凍的結合,冬寒水結,是為伏陰。孟冬始冰,仲冬冰壯,季冬冰盛。
二候地始凍:立冬之後五日,地始凍。冰壯曰“凍”,地凍為凝結,“靄靄野浮陽,暉暉水披凍。”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再五日雉入大水為蜃,與“雀入大水為蛤”相對應,蜃是大蛤,古人認為,海市蜃樓便是蜃吐氣而成。
立冬養生
在立冬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這個時節天氣陰涼,溫差變大,正是疾病多發的時候。因此,預防養生尤其關鍵!
1早睡晚起,晨練宜遲冬季寒冷,宜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可適當睡個懶覺,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
冬季晨練時間可以適當推遲,“見太陽才運動”。太陽出來以後氣溫升高,空氣質量也會變好,戶外活動應選擇在上午9時半以後到下午4時之前進行最為適宜。
2滋陰潤燥,養陰為主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秋冬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順應這個趨勢養陰,效果要比其他時候好。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為主。因此,冬季宜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此外,還可酌情選擇沙參、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甲魚、羅漢果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燉煮。
3保持良好心態,養生之重立冬前後,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時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淒涼之感,出現情緒不穩、易於傷感的憂鬱心情。此時,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洩積鬱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是養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起居養生
《素問·四季調神大論》曰:冬三月,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要養陽、藏陽,補腎藏精,養精蓄銳,為來年的身體健康埋下根基,因此,可以說立冬才是每年的開始,立冬養生做好早睡晚起、多吃白色食物少食鹹、補腎養腎這三件事,就能順應天時養護好身體,為春天做好準備。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髒為腎,冬季腎主令,寒為陰邪,最易傷陽,因此,立冬後要避寒就溫,重視足部、下肢、背部的保暖,立冬養生從“睡懶覺”開始,冬季應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雖然天氣寒冷,也應在白天氣溫較高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在寒冷的冬季,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早睡以養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起床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以後,這時人體陽氣迅速上升,則頭腦清醒,機智靈敏。上班族早起困難,就要儘量早睡,不熬夜。
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即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洩,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所以,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飲食養生
1宜吃栗子花生黑木耳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烏雞、鯽魚,可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栗子、花生、豆腐、木耳等。
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不可盲目“進補”。
我們冬季在飲食養生方面應少食鹹,適當吃點苦味的食物。
鹹味入腎,苦味入心。如果鹹味吃多了,會促進腎水升騰而以水生木,腎水反而不能閉藏,有損健康。苦能降火,適當的苦味可以幫助相火下潛,更好的促進冬天腎水的閉藏。
冬至後飲食以補養為要,天氣寒冷後耗費的陽氣增多,也就需要適當補充身體所需。
“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
元代《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少食生冷,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多飲豆漿,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要因人而異,食有谷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虛者補之,寒者溫之。”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冰糖蘿蔔飲:白蘿蔔洗淨,上部1/3處橫切一刀,用小刀把下部中心掏空,挖空處放冰糖。再把切去的1/3白蘿蔔蓋好,用牙籤固定,放入密封罐,用冰箱儲存,五六天後開啟蘿蔔,冰糖化為濃汁。將汁水潷出即成。
制首烏水棗米煮:乾季最後是立冬,天干氣燥最嚴重。制首烏水棗米煮,不宜大補宜清補。
做法:將制何首烏衝淨然後用乾淨的紗布包上放入鍋中(不能用鐵鍋)用清水泡,將米淘好和洗淨的大棗也放入鍋中和何首烏一起浸泡,泡好的何首烏大棗和米連同泡它們的水一起大火燒開,然後小火煮至米粒開花。放入紅糖拌勻,再煮2分鐘即可。
情志養生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對於抑鬱心中的不良情緒,透過適當方式發洩出來,以保持心態平和。
延長光照時間。因為光照時間短,是情緒抑鬱的一個原因。當黑夜來臨,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它能影響人的情緒,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精神安靜多愛好,應以安靜的活動為主,如琴、棋、書、畫、集郵等為主。
運動時應注意保暖,預防感冒,但不要穿著過厚,避免大汗淋漓,以微微出汗為宜。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不要做劇烈運動;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哮喘等患者,應選日照充足的時間段外出鍛鍊,避免寒冷的刺激,以免誘發舊疾。
另外,遇到城市霧霾天時,應避免外出運動,儘量選擇室內運動。此外,立冬時運動應以靜態運動為主,可以在向陽的地方,在晨光下進行八段錦、十六段錦、太極拳等運動,以感到舒適愉悅為好。
經絡養生
從立冬至立春3個月,萬物生機潛伏閉藏,正是調養腎的大好時機。
將養腎進行到“底”:在立冬前、中、後三天,每日將腳入溫水中浸泡6-12分鐘;而後點按太溪穴、三陰交穴、足三陰及關元穴各36次,以此達到保持腎、肝、脾臟腑經絡功能的順安通和功效。
懶腰宜常伸:腰部適度常伸,可使內臟得到舒緩的按摩,促進新陳代謝。
要穴常滋潤:看電視時坐直,不倚靠,雙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用力上下搓120次(一上一下為一次),或以熱為度。
在立冬前、中、後三天,將手搓熱,並敷於命門穴及關元穴處。溫煦命門及關元,即可溫補一身之元陽及元陰,增加生命的動力。
溫一壺黃酒暖冬天
冬季進補,黃酒是不錯的選擇。黃酒是用穀物作原料,用麥曲或小曲做糖化發酵劑製成的釀造酒,性味甘、溫、辛,甘則溫補強壯,緩急調中;溫能溫中祛寒,助陽通絡;辛則發汗解表,行氣止痛,對冬天容易感冒、怕冷體質的人來說,黃酒有很好的養生作用。
黃酒最好溫熱了再喝,元人賈銘認為,“凡飲酒宜溫,不宜熱”,“飲冷酒成手戰”,黃酒加點薑片煮後飲用,既可活血祛寒,又可開胃健脾。當然,酒的溫度也不能加熱得太高,酒過熱了飲用,一是傷身體,二是乙醇揮發得太多,再好的酒也淡而無味了。從養生的角度看,黃酒還屬於細酌慢飲的酒種之一,喝黃酒不宜太多太急,否則會損傷腸胃和肺。
立冬有三酸
檸檬的味道比其他水果更酸、更苦,是因為其中有機酸的含量比其他水果高出十幾倍。有機酸是維生素C的“保鏢”,立冬之後用檸檬泡水喝,能有效預防面板乾燥和上火。
酸棗在中藥房是作為一味中藥來使用的。酸棗性平、味甘酸,具有養肝、寧心、安神、斂汗的作用。因此,很多人冬天休息不好,容易疲勞不妨吃點酸棗或泡水喝,不僅可以緩解疲勞,對治療心煩、多夢、神經衰弱都有較好的作用。
立冬之後,很多人會出現肝火旺盛的現象。這時酸梅就特別適合立冬肝火旺的人吃,有助脾胃消化,滋養肝臟,提高抵抗力。酸梅用來煮湯、燉肉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