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國內線上問診並無成本優勢

avatar 墟散熠彤
2.5萬 熱度 A+ A-
2011年,移動醫療概念引入國內,好大夫釋出其APP算是國內移動醫療的開始,隨後春雨掌上醫生、丁香園相繼問世,移動醫療算得上是醫療領域的新貴,尤其是在2014年

2011年,移動醫療概念引入國內,好大夫釋出其APP算是國內移動醫療的開始,隨後春雨掌上醫生、丁香園相繼問世,移動醫療算得上是醫療領域的新貴,尤其是在2014年,移動醫療企業融資案例是過去5年裡該領域融資案例數量總和的近3倍。智慧終端的普及,熱錢湧入,但悄然之間,移動醫療領域出現了一些新跡象:阿里健康向18萬家診所伸出橄欖枝,表示今年將吸引更多的診所(門診部)入駐阿里健康雲平臺,掛號網也揭幕其“微醫集團”,宣告進入團隊醫療階段,“輕問診”平臺春雨醫生也開始向服務型電商轉型,這種轉型是迫於壓力,還是介入診療服務,更接近移動醫療的本質?

 轉型之導藥

  突破單一網路問診困境

2015年2月,春雨醫生(以下簡稱“春雨”)釋出“服務型電商”新模式,以“私人醫生”服務為基礎,服務內容包括線上諮詢、電子健康檔案、社群、藥品等。春雨首款基於“服務電商”理念設計的春雨媽咪寶盒已經在春雨平臺開售,售價998元。春雨醫生CEO張銳表示,要改變醫藥電商以流量為中心的傳統模式,開創基於醫患關係為紐帶的服務型電商模式,從而大幅度降低使用者的獲取成本,建立良性的藥品電商生態,這也是春雨全面開啟商業化的第一步。早在2014年,春雨移動健康宣佈與好藥師網上藥店達成戰略合作,據報道,雙方的合作模式為,春雨將好藥師網站內嵌在其問診平臺,在問診過程中,如果醫生向用戶推薦了某種藥物,相關藥物及購買資訊便會出現在諮詢頁面,諮詢使用者可以直接向好藥師發出購藥請求;如果醫生在問診過程中並未提及任何藥物,春雨則會根據使用者需求,向用戶推薦好藥師網站。

當BAT都在移動醫療領域跑馬圈地時,春雨的這一舉措似乎合情合理,春雨醫生副總裁畢磊曾表示,其APP上每天會產生五萬的提問量,其中65%的使用者都會產生購藥需求,春雨與好藥師的牽手,也打造了O2O完整閉環,也完善了春雨之前並不完整的服務,用業內人士的觀點來看,這“算是走完使用者體驗的最後一公里”。春雨醫生CEO張銳也曾表示,在健康諮詢中必然會產生用藥需求,這是以使用者為導向的自然延伸。

基於此,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春雨的導藥行為似乎並不簡單,向“服務型電商”的轉變可能是迫於上市壓力,希望藉助售藥服務,組建自己的商業模式。

 轉型之微醫APP

  為疑難雜症提供團隊醫療服務

移動醫療諸多參與者中,坐不住的不僅春雨一家,掛號網也已不再滿足於簡單的預約掛號平臺。近日,掛號網推出微醫APP,旨在透過網際網路+醫療的方式構建同學科、跨區域的醫生協作組織“微醫集團”,不僅快速幫助患者找到合適的醫生,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將為疑難病症的患者提供專家團隊醫療服務。

掛號網CEO廖傑遠介紹,微醫致力於解決兩大問題:診前快速幫助患者約到合適的醫生,診後根據患者病情需要,提供必要的專家團隊醫療服務,這就是同學科、跨區域的醫生之間的合作。

記者從掛號網內部人士獲悉,目前已經組建70多個專家團隊,希望到今年年底,將這一數字增加到5000,為全國不同區域的病患提供線上醫療服務。

正如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陳彪教授所言,如果移動醫療應用提供的僅是資訊或掛號和拿藥,還遠未觸動行業“痛點”。真正的“痛點”,在於有病的患者找不到醫生,大眾的健康管理缺乏專人管理。因此,沒有醫生的參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移動醫療。諸多已經在開展的藉助網際網路或移動端掛號產品等,始終徘徊在醫療服務的外圍。

微醫集團的推出也意味著掛號網對於移動醫療服務診療的切入,對於以醫生團隊為單位的診療,微醫聯合創始人張曉春表示,“英文中,看病的表示就是see a doctor。”在他看來,移動醫療的第一階段是純線上進行,即輕服務階段。就醫流程的改善是第二階段,由線上部分轉入線下,更多在於最佳化就醫流程。第三階段便是經過線下流程最佳化後,將適合線上進行的部分重新回到線上,這也就是團隊醫療的階段,已經不再僅僅是線下協作組,而是首診線上下,將診後隨訪、複診等放在線上進行,在跨區域的醫生協作組織下進行。

轉型之從藥到醫

  吸納更多診所,完成專業分診

就在不久前,阿里健康在廣州與珠三角地區規模最大的公立兒童婦幼醫療機構“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達成戰略合作,該醫院已經接入阿里健康的雲HIS系統。這也是阿里健康在北京地區實現與北京軍區總醫院的戰略合作之後,在全面推進電子處方的道路上又向前走出一步。

據悉,和北京軍區總醫院的合作模式類似,新簽署的合作醫院也將實現電子處方(社會化供藥)上線,在其醫療戰略中,也向18萬診所伸出橄欖枝,阿里健康向醫療機構似乎又邁進了一些。在阿里健康APP2.0版本中,也推出了“醫、藥一站式貼心服務”,增加了名醫線上諮詢、預約掛號和加號,已經從藥品電商延伸至掛號、問診、加號等醫療服務。

不僅如此,記者從阿里健康方面獲悉,今年將吸引更多的診所(門診部)入駐阿里健康雲平臺,用更市場化的服務推動阿里健康雲醫院平臺的發展。“診所、門診部這樣的小型醫療機構缺乏相應的平臺和技術資源,在當下無序就醫盛行的情況下,他們甚至淪落到了‘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境地,透過入駐阿里健康雲醫院平臺,不僅免費使用阿里健康搭建的雲HIS系統,還會明顯改善患者稀少的狀況。”阿里健康雲醫院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阿里健康雲醫院要做的就是“救活”這些診所,將大部分患者留在基層,把複雜問題的患者分診到更專業的機構,業務涵蓋範圍包括了醫生、醫療機構、患者、醫療保險、健康管理、雲藥房、檢查檢驗等一系列環節,在大力吸引基層醫療機構的同時,也在發展與二三級醫療機構的合作,搭建分級醫療機構間的轉診平臺。

 ■ 記者觀察

  國內線上問診並無成本優勢

有調查顯示,儘管在普通大眾的手機裡安裝醫療類APP應用還不是那麼普遍,但受整體移動醫療大勢所趨,有88.6%的人表示在未來願意嘗試移動醫療的應用。而這些手機使用者在選擇移動醫療應用時,最關注的因素是醫療服務的安全性和醫療服務的質量,分別佔比42.9%、24.8%。MediCool醫庫軟體公司董事長Dr.2在其撰寫的《移動醫療那點事》之中認為,以美國模式為例,問診費用較高,對許多醫生來說,是關鍵的收入來源,而對消費者而言,每次問診是一筆可觀的開支,這與中國問診費也就是掛號費通常只有十餘元人民幣的狀況差距很大,因而對中國消費者而言,就單次問診費上,線上問診並沒有成本優勢。

移動領域轉型不盡相同,形成完整服務閉環、進一步切入診療都是自家選擇,而最終效果如何,還要等待市場檢驗。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釋出於 2021-02-16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