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孩子哭鬧怎麼管教 父母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你!

avatar 永康醬
2.2萬 熱度 A+ A-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沒有獲得改善,類似狀況仍然不斷上演。對於孩子用哭鬧錶達需求,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正確表達?

哭鬧就有糖吃?

「為什麼孩子會用哭鬧錶達需求?」,有時候父母見到孩子淚眼汪汪,可憐的模樣,總會忍不住心軟妥協,偶爾為之尚可,但若是父母經常對孩子有求必應,可能會在不知不覺養成孩子慣於以哭鬧做為表達方式,導致孩子的行為和認知出現偏差,不但造成父母在教養上的困難,更影響孩子往後的人際互動關係。

哭鬧=壞脾氣?

「哭」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溝通方式,像是剛出生的嬰兒會用哭聲表達需求,可能是肚子餓、需要安撫或是身體不適等,正常情況下,1歲左右的寶寶,開始用單字或疊字等有限的語言或擴大非語言的溝通,如模仿大人的肢體動作;語言發展較快的孩子,則會使用簡單的單字、比較明確的溝通語彙表達需求。另外,依據孩子的天生氣質(如:敏感度高低、節奏快慢、活動量的大小、面對人事物的好奇或退縮、對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強度等)及生理發展狀態(如:發展遲緩、情緒障礙),也會影響孩子的表達方式。

當孩子開始運用語言與他人溝通互動,表達能力也會變得更完整、豐富,久而久之,「哭」就會變成一種宣洩情緒的反應,導致人們習慣將哭與負面情緒畫上等號,譬如父母看見孩子哭鬧,直覺反應便認為孩子在鬧脾氣,這都是錯誤的觀念。

有意識的哭鬧

面對孩子哭鬧不休的情形,有些父母可能會選擇軟化態度並妥協,卻可能帶給孩子錯誤的價值觀,習慣以情緒控制他人。一般來說,「哭」是孩子最初表達需求的本能,但在不適當的教養方式下,也可能變成一種手段;隨著寶寶越來越大,不論是肢體能力還是表達能力都發展得更完善,孩子開始會觀察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依據大人的反應和態度,發展出因應的表達方式。因此,在孩子成長學習過程中,大人的響應就是教養孩子的關鍵,譬如孩子哭著想要糖果,為孩子安撫情緒,父母便給予糖果,就可能造成日後孩子用哭鬧獲取想要的事物。

家長不應該縱容或溺愛孩子,此外,過度的嚴厲管教方式,包括責備、懷疑孩子或是懲處不當,也會造成親子間的疏離與冷漠,當孩子缺乏信任與安全感,對於學習和日後發展都不是件好事。

孩子為什麼愛哭鬧

仔細探究孩子鬧脾氣或愛哭鬧的原因,大致上可以歸類為孩子的個人因素以及與父母互動關係,而家長必須瞭解背後的原因,才能夠改善問題的發生。

孩子個人因素

1、表達能力不足

寶寶在1歲以後,語言的表達能力會大幅增加,有別於過去用哭聲吸引大人的注意,孩子可以用肢體或簡單詞彙與他人溝通,這時就會減少用哭泣表達需求,然而,有些孩子語言發展遲緩或是互動經驗不足,以至於哭鬧仍然是主要的表達方式。

2、天生氣質

所謂的天生氣質,是指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特質,並且影響個性和行為表現,譬如內向的小孩,不擅長與人交際互動,而身為父母應該要學習接受孩子的天生氣質,依照孩子的氣質選擇合適的教養方法,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達到父母的期望。尤其是性格倔犟的孩子,經常表現出強硬、不輕易妥協的態度,常令不少父母頭痛不已,對於個性倔犟的孩子,其實需要具備更多的耐心,並理解孩子的需求,提醒家長在教導時,也別忘了顧及孩子正在發展的自尊心。

與父母互動關係

1、爭取自主權

常見到父母為了孩子好或者為了省時省事,凡事都幫孩子做決定,反而造成孩子真正的需求受到忽視。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讓孩子學習自己做決定,透過良好的互動,逐漸認識自己,也能有助於培養正向的自我感與信心,讓孩子真正感受到主控權和責任感。

2、引起關心

孩子試圖表達需求時,父母若是沒有適時給予響應,久而久之,就可能以哭鬧或不理性的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3、探測父母底線

孩子是相當聰明的,即使是小小年紀,也懂得察言觀色,並開始探測父母的底線,而哭鬧就是最常使用的手段,可能是要求買玩具、吃冰淇淋,這些要求在父母眼裡看來可能都只是小事,往往容易妥協,殊不知卻是一再縱容孩子錯誤的表達行為。

4、父母言而無信哄騙

孩子成長的過程,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也是學習模仿的物件,倘若父母總是言行不一或是經常哄騙小孩,缺乏明確依循的準則,孩子不僅會感到無所適從,還會因為無法理解或是做出反應,容易有情緒失控的表現。

教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每個人都有情緒,而表現情緒的方法也各有差異,但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不斷的學習成長,發展出符合社會期待的表達方式,因此,良好的學習環境與互動,攸關小孩未來的人際關係與自信心。在成長過程中,家庭便是孩子最初的學習場所,倘若父母能在孩子出現問題時,及時發覺並給予完善的處理與響應,就能降低孩子行為的偏差。下列整理出孩子常見的哭鬧狀況,並由專業的心理師為爸比媽咪詳細解析。

狀況1孩子在公共場所大聲哭鬧要求買玩具

孩子在公共場所放聲哭鬧,對許多父母而言,當下反應通常是感到既憤怒又羞愧,有時甚至會連自己的情緒也受到波及,口氣和態度變得嚴厲、刻薄。常見到錯誤處理方式,像是大聲斥責、數落或是責罰孩子,不僅無法達到正面教育的效果,還會造成親子關係破裂。

給父母的建議

眾目睽睽之下,家長該如何處理孩子失控的情緒?父母不妨試著重述孩子的需求,假如孩子想要買玩具,爸媽可以說「我知道你正在生氣、難過,是因為我不買玩具給你嗎?已經擁有很多玩具,為什麼還要買玩具呢?」,透過重新述說孩子的需求,協助孩子把話說得更完整,同時父母也能從中理解孩子背後的目的,藉由這種方式,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重視,當孩子情緒恢復平穩,家長便可以分享生活經驗、小故事和孩子說說道理,或是正確的表達方法。

狀況2長輩干涉教養,孩子變成小霸王

長輩過分疼愛孩子,導致小孩變得難以管教,稍有不順心就發脾氣或是對待長輩的態度差勁,容易大小聲甚至是頤指氣使,面對這樣的情形,父母如何改正孩子不良的行為呢?

給父母的建議

趨樂避苦是人的天性,不分大人、小孩都是如此,孩子從小就會觀察環境中的人事物,透過與他人的不斷互動,分辨出自己的行為可以用在什麼場合,適用在哪些人身上,此時教養者若沒有給予正確的觀念及認知,就會演變出孩子仗勢欺人或不受管教的行為。教養不一致的情況,容易使得孩子行為失去規範,因此,教養者之間應該有良好的教育共識;另外事件發生當下,爸媽也可以先將孩子帶離開現場,除了可以減少環境的干擾,也能和緩孩子激昂的情緒。

狀況3當孩子習慣以哭鬧做為表達

孩子容易用哭鬧錶達需求,甚至是無理取鬧的表現,通常是因為家長沒有明確的教養原則,才會使得孩子慣用哭鬧獲取需求。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總是予取予求,沒有穩固的教養界線(規範),那麼就可能養成孩子驕縱、任性的性格。

給父母的建議

孩子情緒失控、歇斯底里的表現,父母若在此時進行訓斥或安撫,都可能引起孩子更激烈的情緒反彈,建議爸媽和孩子可以先暫時分開,冷靜彼此的心緒。父母應該重視孩子哭鬧背後的目的或需求,由於孩子表達能力不如大人來得好,開口閉口就是以「想要」做為表達的方式,但是背後意涵可能是要求玩具分配的公平性或是需要有人陪伴、玩樂等,但卻經常因為字面意思而被父母解讀為無理取鬧。

好EQ,教養孩子SO EASY

我們都知道「哭」是孩子表達需求的本能,但當孩子逐漸長大懂事後,通常會被父母賦予期待用語言做為溝通方式,因為這才是世俗認知的良好表現,然而真的是如此嗎?教養孩子之前,父母應該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心態是否正確,孩子不是不能哭,哭可以是抒發情緒的管道,不論傷心、難過的時候都可以哭,但是父母應該要教導孩子,當有需求時應該要用語言做為表達,哭鬧無法解決任何事情,而需求要透過正確表達才能獲得幫助,進一步改善和解決問題。

3步驟,輕鬆化解NG情緒

在孩子摸索和學習表達情緒的過程中,其實最需要父母的耐心與包容,並陪伴孩子累積經驗,依照孩子的特質差異,因應不同的處理原則,譬如有些孩子在哭鬧時,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宣洩情緒,過程中不評斷孩子的對錯或是否定孩子的行為,等到孩子冷靜後,才和孩子訴說道理。

另外,也有情況是需要父母暫時離開孩子的視線,父母若在此時給予過多的關注,容易引起孩子覺得委屈的感覺,反而使情緒再次高漲,建議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需要時間想一想,等想清楚後再和你說話」,如此一來,不僅能夠響應孩子的情緒,也能讓孩子預期到家長後續的做法。對此提供簡單的3步驟,幫助爸媽化解孩子哭鬧的情緒。

STEP 1

觀察孩子的情緒,試著感受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正在難過或生氣,是因為……而讓你難過或生氣嗎?」。用意是幫助孩子表達哭鬧情緒背後的可能感受,同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有注意、接納自己的情緒(此響應不等同於接受孩子的哭鬧行為)。

如果父母的情緒已經跟著孩子的情緒有所起伏,可以試著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正在難過或生氣,但是爸爸/媽媽現在也有些不開心,我們等會再討論。」簡單的告訴孩子自身的感受,不需要勉強自己急著處理孩子的情緒。急著處理孩子可能會讓彼此更氣急敗壞,且若父母能夠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後再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亦是一種處理哭鬧情緒的示範。

STEP 2

如果父母感覺到自己還在負面情緒裡,不妨先暫時與孩子分開,讓彼此的情緒冷靜下來。此時父母捫心自問,為何自己容易受到孩子的情緒影響?

STEP 3

等到父母情緒恢復後,可以用和緩的口氣提供一些情緒字彙,協助孩子理解其內心的情緒、給予一些時間讓孩子以其速度表達內心的感受。多些耐心聽孩子表達情緒,此舉動對孩子而言是個鼓勵與接納。待孩子的身體動作、說話速度、臉上表情、語調變得較舒緩時,表示孩子的情緒較稍微可以平靜下來,接著可以探問事情的原由,引導其說出情緒背後的需求。

引導、探問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時,父母應該對孩子的需求及需求衍生的行為表現設立規範。在規範內與孩子談談道理、說說哪些不合適或合適、哪些不能接受或可以被接受。

如果孩子出現破壞物品、攻擊自身與他人的行為時,父母都應該立即制止。

教孩子,從改變父母的心態做起!

當事件發生,明知道應該教導孩子,但為什麼總是輕易向孩子妥協?爸媽選擇投降舉白旗的原因,除了心軟、害怕丟臉之外,有時也是來自內心的畏懼或深處的需求,導致無法妥善處理孩子哭鬧的狀況。因為孩子的情緒喚起父母過去不愉快的經驗,連帶影響判斷和處理事情的能力,這型別的父母遇到事件發生,通常會選擇逃避、敷衍帶過,以至於孩子錯誤的行為越演越烈。

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自我認識、成長的過程,孩子的言行舉止,就是反映著父母平時的言行,教養孩子就是從父母自身行為做起,但沒有人是十全十美,想做一個完美父母,倒不如成為與孩子一同學習成長的父母,這才是教養的真諦。

釋出於 2021-12-16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