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復位
手法復位是治療骨折方法中最為常見,最為廣泛的一種方法,相對來說也是最為安全的。
注意:在手法復位後必須認真檢查患者骨折部位的外形、長短,是否已恢復正常。
建議:給予手法復位並進行有效固定後,可透過X線透視或CT,以明確復位的結果,如果復位不良,根據需要再予以矯正。
牽引復位
牽引復位即是復位的方法,又是復位的主要措施,主要在手法復位無法達到時採取的復位方法,也可用於復位後不穩定的骨折。
切開復位
切開復位是骨折不能短時間癒合的重要原因,不能隨意使用,必須要根據患者的適應症來使用此方法,是否需要做切開復位可以參照以下幾個指徵。
1、累及關節面的骨折,手法復位不能達到關節面良好對位者。
2、骨折後,因附著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縮,使骨片移位,不易對合者。
3、骨折端剪式傷力大,血液供應差,骨斷端需要嚴格固定才能癒合者,如股骨頸囊內骨折。
4、骨折斷端間有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經等嵌入,手法復位失敗者。
5、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復位困難者。
6、長骨骨幹不穩定性骨折,手法復位不滿意,又不宜應用牽引方法治療者,而用內固定又有較好的療效。
7、骨折伴有肢體主要血管斷裂,治療中應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體斷離。
8、骨折不連線或發生畸形癒合,功能恢復不良者。
手摸心會復位法
手摸心會為施用手法前的必要步驟,以便把X線片上顯示的骨折斷端移位方向和病人肢體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在術者頭腦中構成一個骨折移點陣圖象,在整復前,必須用手先觸控骨折部。
方法:觸控時先輕後重,由淺及深,從遠到近,兩頭相對,確實了觸折端在體內的方位,達到“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的目的。
拔伸牽引法
拔伸牽引法主要是克服肌肉拉力,矯正重疊移位,恢復肢體長度。按照“欲合先離,離而複合”的原則。
方法:開始牽引時,肢體先保持在原來的位置,沿著肢體縱軸,由遠近骨折段對抗牽引,把刺入骨折部周圍軟組織內的骨折斷端慢慢地拔伸出來,牽引用力以病人肌辦強度為根據。
注意:小兒、老年人及女性患者,牽引力不能太大,反之,青壯年男性患者,肌肉發達,則需要使用大力。對肌群豐厚的患肢如股骨幹,則應結合骨牽引,以幫助矯正重疊移位。肱骨幹骨折,雖肌肉比較發達,但在麻醉下重疊移位比較容易矯正,若用力稍大常易招致斷端分離,拔伸手法可為下一步手法創造條件,且在施行其它手法時仍須維持一定的拔伸牽引力,直到貼敷膏藥妥善後方可停止。
放置迴繞法
目的:放置迴繞法主要是矯正骨折斷端間的旋轉及背向移位,旋轉手法施用於牽引過程中,以遠端對近端,使骨幹軸線相應對位,旋轉畸形即自行矯正。
適應症:迴繞手法多用於骨幹折斷端之間有軟組織嵌入的股骨幹或肱骨幹骨折;
方法:手法時應先加重牽引,使骨折端分開,嵌入的軟組織常常可自行解脫;然後放權牽引,術者兩手分別握住遠、近骨折段,按原來骨折移位方向逆向迴繞,引導骨折斷端相對,可從骨折端相互觸碰音的有無和強弱來判斷嵌疑義的軟組織是滯完全解脫,背對背移位的骨折以骨折移位時的相反方向旅行迴繞手法的方向,常可使背對背的骨折斷端成面對面。
屈伸收展法
目的:屈伸收展法主要是矯正骨折斷端間成角畸形。靠近關節附近的骨折容易發生成角畸形,這是因為短小的近關節側的骨折段受單一方向的肌肉牽拉過緊所致。
適應症:伸址型肱骨髁上骨折,需要在牽引下屈曲;而屈曲型則需要在牽引下伸直,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可以利用脛骨結節穿針做膝關節屈曲牽引;而屈曲型則需要在股骨髁上穿針做膝關了伸直位牽引,骨折方能對位,對多軸性關節,(如肩、髖關節)附近的骨折,一般有三個平面上的移位,(水平面、夭狀面、冠狀面)的骨折,復位時要改變幾個方向,才能將骨折整復,如內收型肱骨外科頸骨折,病人在仰臥位,牽引方向是先內收後外展,再前屈上瘵過頂,最扣內旋叩緊骨折斷端,然後慢慢放下患肢,才能矯正其嵌插、重疊、旋轉移位和向內、外、前方的成角畸形。
注意:此類骨折單靠牽引不但不能矯正畸形,甚至牽引力量越大,成角越大。對單軸性關節(肘、膝)附近的骨折,只有將遠側骨折段連同與之形成一個整體的關節遠端肢體共同牽向近側骨折段所指的方向,成角才能矯正。
成角折頂法
適應症:肌肉發達者的橫斷或鋸齒形骨折患者只靠牽引力不能完全矯正其重疊移位時,可改用折頂手法。
方法:這是一種比較省力的方法,折頂時,術者兩手拇指抵壓於突出的骨折一端,其它四指重疊環抱於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兩手拇指用力向下擠壓突出的骨折端,加大骨折端原有的成角,依靠拇指感覺,估計骨折遠近段斷端的骨皮質已經對頂相接,然後驟然反折,此時環抱於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將下陷的骨折端持續向上提,而拇指仍然用力將突出骨脾氣端繼續向下按,在拇指與其四指間形成種捻搓力(剪力)。
注意:用力大小以原來重疊移位多少而定,用力方向可正可斜。單純前後方重疊移位者可正向折頂,同時還有側移位者可斜向折頂,透過這一手法,不但可以矯正重疊移位,側方移位也可一起得到矯正。前臂中、下1/3骨折,一般多采用分骨、折頂手法,可獲得一次成功復位。
拔伸牽引法
拔伸牽引法主要是克服肌肉拉力,矯正重疊移位,恢復肢體長度。按照“欲合先離,離而複合”的原則。
方法:開始牽引時,肢體先保持在原來的位置,沿著肢體縱軸,由遠近骨折段對抗牽引,把刺入骨折部周圍軟組織內的骨折斷端慢慢地拔伸出來,牽引用力以病人肌辦強度為根據。
注意:小兒、老年人及女性患者,牽引力不能太大,反之,青壯年男性患者,肌肉發達,則需要使用大力。對肌群豐厚的患肢如股骨幹,則應結合骨牽引,以幫助矯正重疊移位。肱骨幹骨折,雖肌肉比較發達,但在麻醉下重疊移位比較容易矯正,若用力稍大常易招致斷端分離,拔伸手法可為下一步手法創造條件,且在施行其它手法時仍須維持一定的拔伸牽引力,直到貼敷膏藥妥善後方可停止。
放置迴繞法
目的:放置迴繞法主要是矯正骨折斷端間的旋轉及背向移位,旋轉手法施用於牽引過程中,以遠端對近端,使骨幹軸線相應對位,旋轉畸形即自行矯正。
適應症:迴繞手法多用於骨幹折斷端之間有軟組織嵌入的股骨幹或肱骨幹骨折;
方法:手法時應先加重牽引,使骨折端分開,嵌入的軟組織常常可自行解脫;然後放權牽引,術者兩手分別握住遠、近骨折段,按原來骨折移位方向逆向迴繞,引導骨折斷端相對,可從骨折端相互觸碰音的有無和強弱來判斷嵌疑義的軟組織是滯完全解脫,背對背移位的骨折以骨折移位時的相反方向旅行迴繞手法的方向,常可使背對背的骨折斷端成面對面。
屈伸收展法
目的:屈伸收展法主要是矯正骨折斷端間成角畸形。靠近關節附近的骨折容易發生成角畸形,這是因為短小的近關節側的骨折段受單一方向的肌肉牽拉過緊所致。
適應症:伸址型肱骨髁上骨折,需要在牽引下屈曲;而屈曲型則需要在牽引下伸直,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可以利用脛骨結節穿針做膝關節屈曲牽引;而屈曲型則需要在股骨髁上穿針做膝關了伸直位牽引,骨折方能對位,對多軸性關節,(如肩、髖關節)附近的骨折,一般有三個平面上的移位,(水平面、夭狀面、冠狀面)的骨折,復位時要改變幾個方向,才能將骨折整復,如內收型肱骨外科頸骨折,病人在仰臥位,牽引方向是先內收後外展,再前屈上瘵過頂,最扣內旋叩緊骨折斷端,然後慢慢放下患肢,才能矯正其嵌插、重疊、旋轉移位和向內、外、前方的成角畸形。
注意:此類骨折單靠牽引不但不能矯正畸形,甚至牽引力量越大,成角越大。對單軸性關節(肘、膝)附近的骨折,只有將遠側骨折段連同與之形成一個整體的關節遠端肢體共同牽向近側骨折段所指的方向,成角才能矯正。
成角折頂法
適應症:肌肉發達者的橫斷或鋸齒形骨折患者只靠牽引力不能完全矯正其重疊移位時,可改用折頂手法。
方法:這是一種比較省力的方法,折頂時,術者兩手拇指抵壓於突出的骨折一端,其它四指重疊環抱於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兩手拇指用力向下擠壓突出的骨折端,加大骨折端原有的成角,依靠拇指感覺,估計骨折遠近段斷端的骨皮質已經對頂相接,然後驟然反折,此時環抱於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將下陷的骨折端持續向上提,而拇指仍然用力將突出骨脾氣端繼續向下按,在拇指與其四指間形成種捻搓力(剪力)。
注意:用力大小以原來重疊移位多少而定,用力方向可正可斜。單純前後方重疊移位者可正向折頂,同時還有側移位者可斜向折頂,透過這一手法,不但可以矯正重疊移位,側方移位也可一起得到矯正。前臂中、下1/3骨折,一般多采用分骨、折頂手法,可獲得一次成功復位。
端擠提按法
方法:重疊、旋轉、成角畸形矯正後,側方移位就成為骨折的主要畸形。對側方移位,可用拇指直接用力,作用於骨折斷端迫使就位,以人體中軸為界,內、外側移位(即左、右移位)用端擠手法,前後側移位(即上、下移位)用提按手法。操作時,用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骨折遠端或外端內擠或上提下按。
注意:部位要準確,用力要適當,著力點要穩。
夾擠分骨法
凡是兩骨並列部位的骨折如橈尺骨、脛腓骨骨折等,骨折段都因骨間膜的收縮而相互靠攏,整復時,應以兩手拇指為一方,食、中、環指為另一方,在骨折部對向夾擠骨間隙,將靠攏的崩折斷端分開,遠近骨折段各自穩定,並列雙骨折就可象單骨折一樣得到整復。
搖擺觸碰法
經過以上手法,一般骨折即可基本整復,但橫斷或鋸齒形骨折斷端之間可能仍有裂隙,使用搖擺觸碰手法可使骨折面緊密接觸。術者用兩手固定骨折部,助手在維持牽引下稍舟左右或上下搖擺骨折遠端,使骨擦音變小直至消失。骨折面即可緊密吻合,橫斷骨折發生在幹骺端松,堅質骨交界處時,骨折整復固定後,可用一手因定骨折部位的夾板,另一手掌輕輕叩擊骨折遠端,使骨折斷面緊緊密嵌插,整復可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