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針灸管用嗎
胃疼針灸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針灸治療就是根據辯證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依方施術,或針或灸,或針灸並用。以通其經脈,調其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藉以使臟腑功能趨於調和,祛邪散瘀,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尤其擅長於對疼痛的治療。

胃疼針灸辯證選穴治療
方法1
肝氣犯胃:取中脘,足三里,期門,太沖,針刺用瀉法。
肝胃鬱熱:取中脘,足三里,內庭,行間,針刺用瀉法。
肝鬱脾虛:取中午幹,足三里,期門,胃俞,針刺用平補平瀉法。
氣滯血瘀:取內關,血海,公孫,膈俞,足三里,中脘,針刺用瀉法。
脾胃虛寒:取脾俞,足三里,胃俞,中脘,針刺用補法,並可加灸。
胃陰不足:取中脘,足三里,胃俞,三陰交,針刺用補法。
方法2
肝氣犯胃:內關,中脘,足三里,期門,太沖,針刺用瀉法。
脾胃虛寒:脾俞,足三里,氣海,中脘,內關,公孫,針刺用補法,並可加灸。
方法3
肝氣犯胃:足三里,期門,內關,陽陵泉,針刺用瀉法。
飲食停滯:中脘,足三里,天樞,氣海,針刺用瀉法。
寒邪犯胃:中脘,足三里,關元,公孫,神闕,灸神闕,關元,餘穴針刺用瀉法。
胃疼經驗選穴治療
方法1
主穴:足三里,中脘。
配穴:肝氣犯胃加內關,公孫;脾胃虛寒加膈俞,肝俞,脾俞,胃俞。
針法:亳針直刺,留針20分鐘,肝氣犯胃證用瀉法;脾胃虛寒證用補法;隔日治療1次,2周為一個療程。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適宜於脾胃虛弱,氣滯胃痛。
方法2
主穴:胃俞,中脘,梁丘。
配穴:脅痛加陽陵泉;急性胃炎加公孫。
針法:快速進針,用瀉法,每隔五分鐘捻針1次,以增強針感。
作用:止痛止嘔,適宜於各種型別的胃疼。
方法3
取穴:合谷,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針法:患者取平臥位,操作者利於患者1側,按上述先後順序揉按,逐漸加壓,使有痠麻脹痛感,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然後針刺合谷,足三里,中脘穴,得氣後留針40分鐘,並加艾條溫和灸,每隔10分鐘行針1次,起針後囑咐患者取側臥位,在脾俞,胃俞穴拔罐15-20分鐘,除罐後按揉脾俞,胃俞穴片刻。
作用:緩急止痛,用於胃寒或脾胃虛之胃痛。
方法4
取穴:內庭,足三里,中脘,行間。
針法:快速進針,用瀉法,每隔5分鐘捻針1次,以增強針感。
作用:疏肝洩熱,和胃止痛,適宜於肝胃鬱熱型的胃疼。
方法5
取穴:足三里,中脘,內關,期門,太沖。
針法:快速進針,用瀉法,每隔5分鐘捻針1次,以增強針感。
作用:疏肝理氣,和胃止痛,適用於肝胃氣滯型的胃疼。
胃疼灸法治療
方法1
主穴:足三里,中脘,梁門。
配穴:肝氣犯胃加太沖,食滯於中加胃俞;寒邪犯胃加合谷;瘀血阻滯加內關。
方法:每日施灸1次,每穴3-5壯,亦可艾條懸灸,7日為1個療程。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適用於脾胃失和,氣滯胃痛。
方法2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內關。
配穴:便溏加天樞。
方法:每日施灸1次,每穴3-5壯,亦可艾條懸灸,10日為1個療程。
作用: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適宜於脾胃虛寒胃痛。
方法3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胃酸過多配神闕,陽陵泉,膈俞。
方法:每穴灸5-7壯,隔日1次。
作用:調和脾胃,理氣止痛,適用於脾胃不和,氣滯胃痛。
胃疼針灸注意事項
1.過飢,過飽,醉酒,勞累過度時,不宜立即進行針灸,身體過於虛弱的患者,手法不宜過強,並儘量選用臥位。
2.孕婦腹部,腰骶部和一些能引起之功收縮的腧穴,如合谷,三陰交,崑崙,至陰等穴位,不宜針灸;經期如不是為了調經,也不宜針刺。
3.小兒囟門未閉合時,頭頂部腧穴一般不宜針灸;此外,小兒不能合作,一般採用速刺不留針。
4.避開血管施針,防治出血,有自發性出血傾向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5.面板有感染,潰瘍,瘢痕的部位,不宜針刺。
6.眼區,項部,胸背部,脅肋等部位,應掌握好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請醫生按要求操作,以免發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