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疾病在社會當中已經是一種高發病種,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是很多人對於病症的發病原因不是很瞭解,所以造成了病情的廣泛出現,那麼有哪些因素容易導致前列腺疾病了,我們瞭解一下有助預防。
年齡和種族
前列腺癌的發病情況與年齡密切相關,美國70%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齡大於65歲。據美國癌症協會統計:39歲以下的男性發生前列腺癌的機率為0.01%,40-59歲的機率為2.58%1/39,60-79歲的機率達14.76%1/7。國內也呈現高年齡組發病率高的分佈,1997-1999年上海75歲以上前列腺癌患者佔總數的51.2%
。除了年齡,不同種族的前列腺癌發病率的差異也很大。美國黑人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最高,達到185.7/10萬,是美國白人發病率107.79/10萬的1.7倍,比中國上海居民2.97/10萬高出幾十倍。
遺傳因素
家族史是前列腺癌的高危因素,一級親屬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的發病危險是普通人的2倍,並且當患病親屬個數增加或親屬患病年齡降低時,本人的發病危險隨之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遺傳因素的作用在年輕患者中體現更為明顯。臺灣地區的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6%的前列腺癌患者有陽性家族史,而發病年齡小於70歲的患者中9.1%有陽性家族史。
前列腺癌家族聚集性的原因包括:基因易感性、暴露於共同的環境因素或僅由發病率高偶然引起。遺傳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單卵雙生子的前列腺癌同病率明顯高於雙卵雙生子,提示遺傳因素在發病中佔有重要地位。1996年對前列腺癌高危家族的基因組研究首次將前列腺癌可疑位點定位於1號染色長臂,稱為HPC1基因座。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位於HPC1基因座的RNASEL基因在部分連鎖家族中出現種系突變,導致其基因產物核糖核酸分解酶的表達異常,使前列腺細胞凋亡失控。然而RNASEL基因的突變僅佔遺傳性前列腺癌的一小部分,前列腺癌發生過程中複雜的基因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重要基因的多型性是導致前列腺癌基因易感性的另一個原因,研究較多的有雄激素受體AR、維生素D受體VDR、細胞色素P450CYP和2型5還原酶SRD5A2的編碼基因。以雄激素受體基因為例,其第1個外顯子包含編碼轉錄啟用域的兩個多型性三核苷酸重複序列CAG、GGC。較短的CAG重複長度會導致AR的轉錄活性升高,增加前列腺癌的患病危險。國內的研究發現:中國男性的CAG重複序列的長度大於西方人群;相對於CAG重複長度大於中位值的男性,重複較少者患前列腺癌的危險增加了65%。
引發前列腺疾病的因素有很多,我們必須透過控制自身的生活習慣,有效地調整社會大環境影響,兩方面相結合才能夠有效預防疾病的出現,為了我們有一個良好健康的家庭,我們必須作出這方面的努力,防止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