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養肝關鍵在於扶正祛邪

avatar 海超Sama
2.7萬 熱度 A+ A-
專家簡介:徐春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肝病科主任醫師。從事肝病診治20餘年,對急、慢性肝病等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擅長診治頑固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以

專家簡介:徐春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肝病科主任醫師。從事肝病診治20餘年,對急、慢性肝病等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擅長診治頑固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以及病毒變異。在學術上注重“固護正氣,扶正祛邪”,尤其注重中焦脾胃的調理,輔以活血化淤,並結合現代醫學的治療全面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

出診時間:週二上午

我國是肝病大國,有關肝病的預防、治療、保養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其實無論是預防、治療還是保養,都需要先明確肝病的發病原因,有針對性地防治,如此才能 達到預期目標。那麼,肝病是怎麼發生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徐春軍教授說,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矛盾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體之所 以會發病,主要關係到邪氣和正氣兩個方面。以為例,人體本身對病毒的免疫力屬於正氣,而致病的病毒則屬於邪氣。要維護身體健康就需固護正氣。

養護正氣乃防病要訣

正 氣是存在於人體內,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種物質的總稱。正氣的作用一是抵禦外邪,預防疾病,或疾病發生後驅邪外出;二是自身調節控制,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維持生理平衡,或病後自我修復,恢復健康。邪氣是存在於外在環境中的,或人體內部產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種因素的總稱。邪氣可以進入人體,與正氣相搏,擾 亂人體生理功能,導致發病。當外邪(如六淫)侵入人體後,正氣的作用及治療的目的是驅邪外出。

《內 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人體臟腑功能正常,正氣旺盛,氣血充盈流暢,外邪便難以入侵,不會發生疾病。一旦正氣虧 虛,邪氣就會入侵機體。由此可見,對於人的健康來說,正氣是起決定作用的。徐教授說,正氣充足指的是氣血平和,陰平陽秘,即陰陽調和。正氣充足表現為面色 紅潤、運動有力、頭髮濃密、甲面光滑等,而精神萎靡不振、食慾不佳等則是正氣不足的體現。邪氣從肝病角度來看,主要是指溼熱。如吃飯不香、厭油、舌苔厚、 肝區不舒服、肢體無力等都是溼熱的表現。其中,溼主要表現為舌苔厚、吃飯不香等,熱則表現為肝火旺、脈滑等。

既然導致肝病的主要原因是溼熱,那麼調理肝病就要祛除這些邪氣。徐教授說,溼熱主要是脾胃不調所致。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能補氣血,保證正氣充足。當脾胃失調時,水溼運化出現異常,很容易產生內溼。所以祛除溼熱,重點在調脾胃。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治療肝病時要在健脾胃的同時佐以清熱驅邪。

防微杜漸需治養結合

說到肝病,人們常會提到乙肝三部曲,即肝炎轉化為肝硬化,肝硬化又進一步轉化為肝癌。得了急性乙肝,70%的人能夠治癒,而為什麼會有 30%的人出現病情惡化的情況呢?徐教授說:“疾病嚴重化的原因,一方面是治療不好,另一方面是自身保養不夠。

那 麼,為什麼會治療不好?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區別施治才能治療得當,治療疾病時應做到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徐教授說:“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如胖 人多痰溼、瘦人多血虛、脾虛等,在治療上是有區別的。”中醫強調個體化,因人制宜就是要辨證施治,治療前需對疾病做準確的評估。另外,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 在治療上也有差別,一個方子不能一直治療一種疾病,所以要定期複診,隔期調方。因地制宜是指根據不同地域的氣候、習慣等差別而區別治療。因時制宜則是不同 時節治法有別。如春天是肝氣升發的季節,肝病患者因肝氣升發疏洩異常,肝功能會出現波動,所以此時加舒肝的藥物效果會比較好。

良好的心態對於肝病康復來說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在自身調養方面,應適時調整好心態。徐教授說,一些人得乙肝後情緒低落、壓力大,在很多問題上憂慮過多。精神 抑鬱非常不利於疾病的治療,這也是疾病發生轉化的一大因素。“祛邪不利忽視扶正”是導致疾病繼續發展的原因,這裡的扶正除了藥物的作用外,還需患者在情緒 上注意自我調適。

保養有利祛邪扶正

對於肝病患者來說,保養很重要,能固護正氣,防禦外邪干預機體。那麼,肝病的保養具體應該怎麼做?徐教授建議,保養應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調節情緒,保持心態平和、樂觀。情緒調節的基本原則是遇到困難時不要有挫折感。如得知患乙肝後,很多患者會有思想包袱。在治療肝病過程中,情緒是非常重要的,人們常說三分治七分養,肝病的養主要指情緒的保養。患者要放鬆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飲食調理應做到按時吃飯、定量飲食、營養均衡。無論再忙,也要保持一日三餐按時吃飯。定量吃飯最好做到“少吃一口”,吃七八分飽對身體極有益處。營養均衡就是要葷素搭配,不偏食挑食。

適量運動。就肝病患者而言,運動應適度,不可過勞。但到了恢復期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量。老年人要選擇一些和緩、運動量較小的運動,如打太極拳、散步、柔和的登山等。中青年可以選擇動作幅度大但不太劇烈的運動,如游泳等。無論選擇哪種運動,一定要始終堅持。

起居有常。中醫講“人臥血歸肝”,休息時血液會迴流肝臟,有利於肝臟休養,所以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建議晚上入睡一定要在11點之前。另外,在穿著方面要注意適當增減。天熱可以適當少穿衣,但不能對著空調直吹。進入冬季後,不能為了風度不要溫度,要穿合適厚度的衣物保暖護體。

合理的保養能使臟器功能保持康健,肝脾腎達到調和狀態,氣血就會充足,氣血充足則正氣旺盛,外邪就容易清除。最後,徐教授提醒,得了肝病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正確的治療與調養。

相關連結

慢性肝炎辨證用食療

有80%以上的慢性肝炎患者會出現食慾減退的症狀,甚至不思飲食、厭食油膩食物等,並伴有、乏力等不適。其原因主要是由於肝臟病變導致胃腸道黏膜充血、水腫,胃腸蠕動減弱,胃腸中的消化液分泌減少以及因肝細胞受損、膽汁分泌障礙(膽汁可促使脂肪消化分解)等,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異常。中醫治療這類疾病是從調節脾胃功能入手。現介紹幾種調理脾胃的食療方,患者可根據不同證型,辨證選用。

脾胃氣虛型

表現為食慾減退、餐後胃脹、午後腹部脹滿,甚至厭食,兼見面色無華、四肢乏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舌質淡紅、舌邊有齒痕。可選食健脾養胃的食療方。

人參粥:人參末6~10克(或黨參末15克),生薑3~4片,大米80~100克,煮粥,早、晚食用。

豆漿粥:豆漿500毫升,倒人半熟粥(含80~100克大米)中同煮,熟後做早餐或佐餐用。

脾虛溼阻型

表現為食慾減退或厭食、口黏口淡、胸悶噁心、神倦乏力、四肢困重、大便溏薄或洩瀉,舌苔白膩或黃膩等。宜選食健脾化溼的食療方。

茯苓粉粥:茯苓粉30克,大米80~100克同煮粥,做早餐用。

薏苡仁粥:薏米仁30克,大米100克同煮粥,早餐食用。

胃陰虛型

表現為食慾減 退 、幹 嘔 惡 心 、口 渴 喜 冷飲、口唇乾燥、大結、舌紅少苔等。可選食養陰和胃的食療方。

養胃粥:川石解15克,玉竹15克,知母6克,煎2次,取湯去渣,加大米80~100克煮粥,熟時加白糖適量調味,做早餐或佐餐用。

麥冬粥:麥冬15克,洗淨,大米80~100克,煮粥,早、晚分服。

釋出於 2021-01-27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