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變食物
代表食物:黴變的玉米、花生、米、豆類;儲存不當的豆腐乳、豆瓣醬;質量不過關的花生油。
各種糧食、豆類,特別是玉米和花生受潮黴變後,會產生黃麴黴菌,黃麴黴菌會產生一種有很強致癌作用的毒素——黃麴黴素。它是引起一些地區肝癌高發的罪魁禍首。同樣的道理,一些豆製品(如豆瓣醬、豆腐乳)如果儲存不當,也可能會產生致癌的黃麴黴素。
此外,市面上存在一些違法生產的食用花生油,其生產工藝落後,生產環境衛生條件差,原料容易發生黴變,這樣生產出來的花生油質量不合格,甚至可能含有致癌的黃麴黴素。
溫馨提示
黴變的花生、玉米(表現為顏色變黑或有異味等)不要食用。
選購豆腐乳、豆瓣醬時,若發現包裝破損、瓶蓋浮起,不要購買;買回來在保質期內食用完,按要求儲存,避免黴變。
選購食用花生油時,儘量到信譽度高的超市、商場,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品牌,認準包裝上的“質量安全”“QS”標誌。不要迷信街邊一些無牌照的所謂“新鮮、現榨”花生油。
醃製食品、隔夜菜、反覆燒開的水
醃製食品、隔夜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較高,在體內會轉化為致癌的亞硝胺。
溫馨提示
少吃醃製食品。隔夜青菜不要吃。青菜(特別是白菜)注意低溫乾燥儲藏,防止變質。飲用的白開水不要反覆煮沸。
煙燻、燒烤、油炸食物
代表食物:燻肉、燻魚、燻肝、燻蛋、燻豆腐乾、熏製臘腸;各種烤肉(如烤羊肉、烤牛肉、烤鵝、烤鴨、烤乳豬、烤羊肉串);炸臭豆腐、炸油條、油煎餅、豬油渣、鍋巴等。
煙燻食物獨具風味,是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常見食品。但是,熏製食物裡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進入胃裡,會變成亞硝胺而被吸收。而亞硝胺是誘使細胞癌變的一大元兇。
另外,肉類、脂肪在高溫熏製、油炸或燒烤的過程中會產生另一種致癌物質——苯並芘,煎炸越久,苯並芘的含量越高。街邊的小攤檔,多重複使用食用油來煎炸食品,高溫下產生的致癌物質含量更高。有報道稱,咖啡燒焦後,苯並芘會增加20倍;香腸等熏製品中苯並芘含量可比普通肉高60倍。
溫馨提示
儘量少食用煙燻、燒烤、煎炸食物;少光顧街邊攤檔。在家中煎炸食物時,應儘量縮短煎炸時間,不要炸得過焦,煎炸用油不要反覆使用。飯燒焦後的“鍋巴”不要吃。
太燙、太硬的食物
代表食物:功夫茶、滾湯。
廣東人愛喝老火湯,吃飯以前,熱氣騰騰的湯剛端上來,便舀一碗先品嚐,甚是愜意。而潮汕地區的人們則對功夫茶情有獨鍾。
這兩種飲食習慣有一個共同的特色——講求“滾燙”。不過,從健康的角度來說,這可不是什麼好習慣。經常吃太燙或太硬的食物,容易對消化道黏膜的細胞造成不良刺激,成為癌變的基礎,增加食管癌的發病風險。
溫馨提示
滾湯、熱茶稍稍放涼,等溫度適宜再喝。不吃太過堅硬的食物。
高脂肪食物
代表食物:肥肉、動物內臟、奶油、乳酪等;炸薯條、炸薯片。
高脂肪飲食會增高乳腺癌、大腸癌、卵巢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病風險。西方國家胖人多,乳腺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也高於我國,這與其高熱量、高脂肪、少纖維的飲食習慣有關。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都市也開始步這些西方國家的後塵。城市裡垃圾食品流行,小胖墩越來越多,隨之飆升的,除了日益增高的心血管事件發病率外,還有癌症的發病風險。
溫馨提示
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吃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糧等。
高度酒
長期大量飲用高度數的酒,容易增加各種消化道癌的發病風險,如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胃癌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食管癌。
美食當前,適度要緊
這不能吃,那不能吃。美食當前,不能大快朵頤,豈不是人生一大憾事?有人這樣感嘆。其實,凡事講究一個“度”。
享受美食與享有健康,並不矛盾。偶爾、少量地吃一點,也無須太過恐慌。喜歡吃燒烤、煎炸食物的你,不妨可以試試在家DIY。自己烹製美食,可以掌控火候、保證食用油的質量,既健康衛生,又能享受烹飪的樂趣。
另外,在享用美食的同時,可另外多攝取下列抗癌紅榜的食物,為飲食健康加分:
1.西紅柿2.綠色蔬菜3.蔥、蒜4.柑橘類水果5.十字花科蔬菜6.大豆7.麥麩(小麥皮)8.低脂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