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下脘的準確位置圖和作用 下脘的作用與好處

avatar 龍鱗旭堯
2.4萬 熱度 A+ A-
下脘穴屬任脈腧穴,又是任脈與脾經的交會穴,下即下部,脘,胃脘,因穴在胃脘下部而得名,下面來看看下脘的準確位置在哪裡。具體的作用與好處又是什麼。

下脘的準確位置圖

科學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2寸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

1.仰臥位,在上腹部,將神闕與胸劍結合點連線進行4等分,在連線的下1/4與3/4交點處,按壓有酸脹感。

2.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向上量2寸處,按壓有酸脹感。

下脘穴穴位層次解剖

面板-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9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9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下脘的作用與好處

下脘為任脈經穴,足太陰脾經與任脈之交會穴,穴正當胃之下口處,故名下脘,本穴具有和腸胃,助運化,行氣滯,消食積,化痰的作用,用於治療胃疼,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嘔吐,腸鳴,痢疾,腹痛腸鳴。

下脘穴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取穴: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進針深度:針0.5-1.0寸,留20分鐘,艾炷灸7-9壯,或溫和灸15-20分鐘。

功能:和胃健脾,消積化滯。

主治:腹痛腸鳴,食物不化,嘔吐反胃。

下脘應用配伍

1.本穴經配伍,針刺瀉法,消食導滯化積,如配梁門,中脘,天樞,足三里,治療食滯胃腸之腹痛,腹脹,胃痛,洩瀉,便秘;配璇璣,梁門,腹結,足三里,治療食不化,傷食嘔吐。

2.配天樞,水分,神闕,陰陵泉,針刺補法,灸神闕,水分,溫陽散寒,和中止痛,治療寒邪客胃之腹痛,腹脹,腹內痞塊,嘔吐,洩瀉等。

3.配天樞,陰陵泉,足三里,針刺瀉法,清利溼熱,治療胃腸溼熱之洩瀉,便秘,痢疾等。

4.配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針刺瀉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治療木鬱乘土之胃痛,腹痛,洩瀉等。

5.配中脘,天樞,脾俞,關元,足三里,陷谷,針刺補法,灸中脘,關元,溫陽和中,治療脾胃陽虛之腹痛,洩瀉,腸鳴,反胃等。

6.配脾俞,胃俞,足三里,四縫,針刺補瀉兼施,健脾消積,治療脾胃虛弱,積滯內停之消化不良,疳積等。

7.配脾俞,腎俞,水分,氣海,陰陵泉,太溪,針刺補瀉兼施,灸水分,氣海,溫補脾腎,利水祛溼,治療脾腎陽虛之浮腫。

釋出於 2021-05-08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