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的成因及分類
牙周病是因為口腔中的細菌與口水、食物殘渣形成了牙菌斑,而牙菌斑會進一步形成牙結石附著在牙根表面,導致牙齦、牙周韌帶及齒槽骨等牙周組織發炎受到破壞,使得患者發生牙齦出血、牙肉腫脹、牙齒動搖等症狀。
牙周病主要分成「牙周炎」、「牙齦炎」兩類,當牙齦組織發炎但是尚未破壞到齒槽骨時,症狀可以經由治療或是清潔回覆健康,我們稱之為「牙齦炎」,要是嚴重破壞到齒槽骨導致不可回覆的症狀,我們稱之為「牙周炎」。
懷孕婦女中,最常見的牙周病是「懷孕型牙齦炎」,臨床上的發生率佔30~100%,主因是懷孕間體內賀爾蒙(包含動情激素及黃體激素)迅速分泌增加,導致牙周病菌數量增加,引起牙齦組織嚴重反應。
懷孕型牙齦炎會從牙齦邊緣及牙齒之間開始發作,好發於懷孕第2個月起,當情況越加惡化時,在牙齒中間的牙齦會變成血紅色、腫脹且柔軟的組織;
甚至有部分孕婦因過度發炎增殖反應而形成「化膿性肉芽腫」,而當刷牙時就會經常刷傷流血並疼痛,這種增殖性的牙齦改變一直持續到分娩後才會消失。
懷孕並不會造成牙周疾病,只會加重已有的牙周病情;反之齲齒也是一樣,其和懷孕是否相關目前仍無定論,然而懷孕並不會直接造成齲齒,多是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及不好的口腔衛生所導致。
牙周病對生活的影響
牙周病會反映身體狀況並和心臟病、糖尿病等許多慢性病都有相關性。
舉凡抽菸、熬夜、嚼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加速疾病對牙齒健康的破壞,但是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不正確的清潔習慣及觀念。
牙周病一旦產生,它的症狀除了讓患者感到極度不適之外,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牙齒掉落,要是不即時裝置假牙,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以及營養補充,影響之劇不可不慎。
在懷孕婦女方面,最擔心的就是嬰兒早產的問題。主要發生的原因機制是因為牙周致病菌製造毒素感染牙周膜,導致發炎介質及前列腺素釋放出來,並從口腔經由血流途徑進入胎盤膜進一步引起早產發生;
雖然懷孕婦女的行為模式與生活型態都可能是引起早產的危險因子,包括抽菸、酗酒、使用成癮藥物、泌尿生殖道感染等,但有研究發現牙周病引發的比率明顯較高。
牙周病的治療方法
治療方面,因為病情進展到牙周炎時已屬於不可回覆的情形,所以治療目標為減少牙周組織繼續發炎破壞,並建立一個讓患者得以維持口腔清潔的環境,一般牙周病的治療可分為3個階段:
(1)第一階段(基本治療):目的為控制牙齦發炎,包括口腔衛生教導、洗牙、牙齦下刮除以及牙根整平術。
(2)第二階段(手術治療):徹底去除牙周囊袋深部的牙結石以控制發炎,並評估進行牙周再生。
(3)第三階段(維持期):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並依照醫師指示定期回診檢查。
針對孕婦的牙周治療選擇,著重於第一階段的基本治療及牙菌斑控制計劃,主要目的在建立健康的口腔狀況及良好的口腔衛生;
而在選擇治療時機上,懷孕前3個月因為胚胎仍相當脆弱,所以建議此階段進行保守性區域性洗牙及牙菌斑移除,並避免不必要之牙科放射線檢查。
在懷孕4至6個月期間,可以進行全口洗牙、牙齦下刮除術及牙根整平術,目的是避免懷孕後期及產後造成更嚴重的全口牙周炎,但較大的全口重建治療或第二階段牙周手術治療,建議待分娩後再依序進行。
因此針對孕婦的牙科治療重點在於教導良好的口腔衛生清潔方式,並限制精緻碳水化合物攝取以控制牙菌斑形成,避免因孕婦賀爾蒙改變引起的牙齦發炎。
牙周病治療流程
第一階段治療再評估--第二階段治療再評估--定期回診
牙科療程中用藥安全
在牙科治療中,使用藥物是相當常見的治療方式,但針對懷孕婦女而言,最大的疑慮在於服用藥物可能會經由胎盤對胎兒產生毒性或影響;
因此,建議女性在懷孕期間,特別是孕期前3個月內應儘量避免吃藥,雖然多數牙科用藥對孕婦屬於安全的,但部分處方藥物仍建議諮詢婦產科醫師意見後再服用。
另外若哺乳階段接受牙科治療需要服藥,一定要告知醫師目前正在進行哺乳,因為藥物可能會經由乳汁進入寶寶體內而產生副作用,而且建議每次哺乳後再服藥,服藥後4小時內也要避免哺乳以降低乳汁的藥物濃度。
定期進行牙齒健康檢查
為了預防牙周病產生,吃完東西后要養成刷牙以及使用牙線的習慣,因為牙菌斑需要透過刷牙才能清除,只藉由漱口或用水沖洗並不能完全去除;
另外,定期進行牙齒健康檢查也是很重要的保健之道,特別在懷孕期間,可以合併全身健康檢查同時進行,更周到的關注孕媽咪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