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德國媽媽將溫毛巾綁在孩子小腿上退熱的方法在朋友圈裡瘋傳。這麼簡單省事、“普度眾生”的辦法真的有效嗎?為此,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兒童醫院主任醫師梁芙蓉。
綁腿退熱不如擦拭
梁芙蓉介紹說,因為6個月以下的嬰兒肝腎功能發育不完善,醫生很少會給他們開退熱藥,大多采用物理降溫法。
針對溫毛巾綁腿退熱法,梁主任表示,溫毛巾擦拭法會比綁腿法效果好一些。這是因為,這類方法的退熱原理都是透過水分蒸發帶走熱量,而將溫毛巾綁在腿上,毛巾很快就會變熱,匯出熱量的速度也沒有反覆擦拭來得快。此外,梁主任特別提醒說,不少家長會選擇在嬰兒後背、腹部、小腿、腳心等部位擦拭。其實,這樣退熱效果很差。應該在血管豐富的地方用溫毛巾擦拭,如腋窩和大腿根部,可以增加血流的速度,進而降低體內溫度。
物理降溫方法多
梁芙蓉表示,常用且有效的物理退熱方法還有以下幾種:
1.溫水浴:用40℃左右的溫水洗澡,大約15分鐘後便會退熱。
2.酒精擦浴:用濃度50%左右的酒精擦拭腋窩和大腿根部,這種方法退熱快,但體溫反彈也很快,需要反覆進行幾次。但需注意,嬰兒和體質虛弱的小兒不宜使用此法。
3.寬衣解帶法:對於新生兒期的小嬰兒,可能只需為其脫幾件衣服,就能幫助退熱了。4.退熱貼或微涼的冰袋:透過熱能的傳遞可以降低體溫,達到退熱的目的。
退熱藥用法有講究
梁芙蓉建議,一般對於38℃左右的發熱,用物理退熱法即可。而且,如果體溫降下來之後再次升高,可重複應用這種方法。如果體溫在39℃以上,且用物理退熱法效果也不理想,那麼,年齡大於6個月的嬰幼兒也可以喂服解熱鎮痛藥。
針對發熱的藥物治療,梁主任稱,口服與靜脈用藥的療效相同,但口服退熱藥更方便、安全,所以能夠口服退熱藥的,儘量不用靜脈滴注。一般說來,發熱只是所患疾病的表現之一,所以家長不要因急於退熱而讓寶寶一天吃十幾次退熱藥。一般情況下,每天的服藥次數不要超過4次,否則會損害腎功能。
梁芙蓉表示,無論多大年紀的患者,一般的退熱順序是物理退熱,效果不好者可口服退熱藥,如果效果還不好,也可採用退熱栓劑。而且,物理退熱法和藥物退熱法並不衝突,可在醫生指導下配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