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尿道成形術治療先天性尿道下裂,在50年代中期始有較大的發展,目前創用的手術方法達200餘種,但尚無一種特定的術式可適合於各種型別之尿道下裂。多數學者認為:術者的手術經驗、患者的區域性畸形情況、尿道覆蓋屏障及縫線質量是保障手術成功的重要條件。現根據近幾年的有關文獻,就近年來常用的、療效較滿意的幾種一期手術方法綜合如下。
1 尿道口前移、陰莖頭成形術MAGPI
本術式於1981年Duckett首先報道,實施200餘例,僅1例發生尿瘻,李衷初報告用本術式治療陰莖頭型或冠狀溝型的尿道下裂100餘例,效果滿意。其方法為:透過龜頭正中切口,及兩外側龜頭瓣的覆蓋,把尿道外口前移到龜頭正位。其特點為:操作簡單,設計合理,手術效果好,術後外觀完美,基本與正常相似,併發症少,目前在世界上已被廣泛應用,如異位尿道口腹側面板較厚,彈性較好則前移容易,有較多軟組織縫合固定,可避免前移之尿道口回縮,如張力大則前移的尿道口有可能向近側退縮,甚至退回至冠狀溝。
2 尿道口基底血管皮瓣尿道成形術Mathieu術
1932年Mathieu報道後,已被廣泛採用。適用於冠狀溝及尿道口位於陰莖體前1/3的無陰莖下彎的前尿道下裂,手術成功率高,術後陰莖外觀好,其方法為:在尿道口近端,以尿道口基底為血管蒂形成一皮瓣,掀起,向龜頭翻轉,與尿道遠端的尿道板或龜頭部尿道溝呈活頁式縫合,再造尿道,用龜頭組織覆蓋新尿道。本法成功關鍵主要在於翻轉皮瓣必須有足夠的血供,有報告皮瓣裂開,隨之併發尿道狹窄及尿道瘻,有人認為由於遠端尿道板和龜頭尿道溝仍與其深面的組織保持聯絡,結果是尿道外口的位置、龜頭及尿道外口的形狀都受制於尿道溝的深度及龜頭的形 態,是其不足。
3 加蓋島狀皮瓣法
本術式是Duckett於1986年為改進橫裁帶蒂包皮內板皮管尿道成形術的基礎上改良而來。對於尿道板發育好,尿道口位於陰莖體中後1/3或陰莖根部的病例,無陰莖彎曲或有輕度陰莖彎曲,龜頭髮育較佳者可用本法。其主要原理是保留一條尿道板,將帶蒂包皮皮瓣轉移至陰莖腹側覆蓋於尿道板上加以縫合,形成新尿道,避免了近端尿道口的環形吻合,術後尿瘻、尿道狹窄等併發症均少,外觀亦佳,袁繼炎報告用該術式治療42例,併發尿瘻4例,龜頭腹側裂開1例。蔣先鎮報告9例,發生尿瘻1例,並認為該法有兩條面板對合線,且均位於重建尿道兩側,缺乏軟組織覆蓋,易發生屢瘻。Baskin5報告尿瘻發生率為6%。
4 尿道延長術
本法透過遊離前尿道,使尿道延伸,將其推至龜頭頂部,創面由龜頭和陰莖面板覆蓋。但是,尿道延長術頗具爭議,理論上,尿道鬆解遊離越長,其遠端發生血運障礙的危險越大。張滌生指出:本法適用於冠狀溝型和陰莖體型尿道下裂;延伸長度以尿道不發生扁癟及海綿體不發生缺血為宜,兒童延長長度不超過3cm,成人不超過5cm。翟成琦指出,前尿道的血運包繞在白膜內,與後尿道的血運相連,遊離尿道時不損傷尿道海綿體白膜,確保了尿道的血運,尿道前移後不會發生壞死,且取材方便,使用原尿道使手術簡單,術後不發生尿瘻和尿道狹窄。文獻總結應用本法治療尿道下裂37例,均獲成功。
5 橫裁Duckett或縱裁Hodgson包皮島狀皮瓣尿道成形術
於尿道口遠側,冠狀溝近側1cm處做環形切口,切斷尿道板,將陰莖面板在陰莖背側神經血管束之上脫套至陰莖根部,將陰莖腹側及尿道口周圍纖維索條切除,充分矯正下彎,修剪尿道末端至海綿體已發育部位,使外口呈斜面,橫或縱裁包皮內板,分離出供應皮瓣血運的血管蒂,形成帶蒂皮瓣,並圍繞支架卷縫成管形新尿道,於蒂根部分離一孔隙,陰莖穿過之或將帶蒂皮管繞過陰莖一側,轉至腹側代尿道,一端與原尿道口做斜面吻合,另一端從陰莖頭下隧道與陰莖頭吻合形成正位尿道口,背側皮瓣轉移至腹側以修復創面。本法適用於尿道位於陰莖幹的中或近端,背側包皮充裕者,可作為中度尿道下裂的首選方法。如系會陰型尿道下裂,可在尿道口周圍做一“U”形切口,遊離陰囊面板做一段皮管與帶蒂包皮皮管吻合。即Duckett或Hodgson加Duplag尿道成形術9。本術式操作複雜,手術技巧要求高,尿瘻發生率約15%~30%,但術後陰莖外觀好,如手術者技術熟練能提高效果,黃旭元報告12例,全部成功,無尿瘻,3例因陰莖頭下隧道過小,有輕度外口狹窄,需定期尿道擴張,術後平均住院7天,劉中華等報告17例,發生尿瘻4例,1例陰莖頭下瘻,未作處理,吻合口瘻3例,1例自行癒合,2例一次修復成功,並指出本術式將包皮的皮下組織遊離以保證皮管的血供,致使包皮外板及陰莖面板的皮下組織缺乏,在縫合覆蓋尿道吻合口時顯示不足,是發生吻合口瘻的原因之一。
何恢緒報告一組用弧形帶蒂陰莖陰囊聯合皮瓣行重度尿道下裂一期成形術,手術成功率為93.3%。陰莖和陰囊面板血供不同,但血運豐富,其交界處血管分支有豐富的交通,可確保聯合皮瓣的成活。此術式成功率高,美容效果好,已在國內推廣應用。
6 陰囊縱隔皮瓣尿道成形術
很早就有學者使用此法,國內李式瀛報告最早,保留陰囊縱隔血管叢形成帶血管蒂的陰囊中央部軸型皮瓣,縫成管狀修復尿道,一期完成尿道下裂修復術。其優點為:由於保留皮管良好的血供,成功率高,陰囊面板及內膜伸縮性大,製成皮管反貼於陰莖白膜上,無張力,不影響血運,保證新尿道的通暢和陰莖正常勃起。皮管的縫合面貼於海綿體,術後尿瘻發生率低,手術較簡單。不足之處為陰囊面板長毛髮,遠期可能併發結石。梅桂色報告25例,均獲成功,隨訪3個 月~3年,排尿通暢。戴世希報告15根據多年來臨床病理學觀察發現,成形尿道的面板在長期尿液的化學作用下,不僅表皮有粘膜化的趨勢,而且其附屬的腺體組織及毛囊均有退行性變化。但黃魯剛等報告20例長期隨訪的結果,隨訪時間5.5~8年,平均7年,發現4例有毛髮生長,有1例其尿道毛髮成叢,共15根之多,多例有尿道壁皮脂儲留情況,表現為尿道口壁上小結節,5例併發尿道結石,並指出,在尿道缺損長的重度尿道下裂,用包皮皮瓣不足以修復時,聯合應用陰囊正中帶蒂皮瓣或原位皮瓣可以達到一期修復的目的,在包皮皮瓣手術失敗或其它術式失敗14,16應用本法作為第二選擇也具有肯定的價值。王軍報告陰囊縱隔雙蒂島狀皮瓣修復尿道下裂,同樣取得良好效果。9例均獲成功,除1例尿道口位於冠狀溝外,其餘均在陰莖頂端,排尿通暢,外觀良好,陰莖直伸,無併發症發生。本術式特點為:除雙蒂外以皮瓣的1/2段形成尿道,另1/2段覆蓋尿道,一瓣兩用,從而避免了單蒂陰囊皮瓣由陰莖面板包埋尿道時造成的陰莖面板過於緊張使血液迴流不暢而形成的水腫,有礙切口癒合及增加感染和併發症發生的機會。此外,尚有陰囊L型皮瓣尿道成形術的報告,適用於尿道口在陰囊遠側的陰囊型尿道下裂及部分陰囊發育不良的陰莖陰囊型尿道下裂,無包皮或包皮不充裕者,本術式皮瓣較一般陰囊縱隔皮瓣長3cm左右,皮瓣延長可達腹股溝處。
7 膀胱粘膜一期尿道成形術
1947年Memmelaar首先應用膀胱粘膜再造尿道一期修復尿道下裂4例,3例痊癒,1例死於膿毒症。國內1975年及1980年梅驊,報告一組用改良方法作膀胱粘膜一期尿道成形術,其方法為:矯正陰莖下曲,切取膀胱粘膜片,並縫合成管狀,將粘膜管的一端與尿道斷端吻合,管的縫合側固定在中線白膜上,粘膜管的另一端縫合於尿道外口的正常位置,縫合皮瓣覆蓋尿道。汪鴻等報告84例,一次手術成功76例,成功率達90.47%,並認為:膀胱粘膜取材方便,再生能力強,不易形成疤痕,符合生理解剖特點。適合各種型別尿道下裂的修復。朱選文報告採用本術式大大降低了尿道瘻的發生率。唐炬光報告手術成功率為93.7%30/32。亦有人認為:膀胱粘膜對尿液刺激抵抗力強,易成活,但手術較複雜,取材創傷大,不如帶蒂包皮內板和帶蒂陰囊縱隔皮瓣方便易行,且一旦發生感染,易出現全部壞死,難以再修復。因此,在國內也只有少數幾家醫院將其列為尿道下裂修復的常規手術。
先天性尿道下裂的治療,產生了200多種手術方法,說明手術的難度及複雜性。隨著顯微外科的發展,治療方法越來越偏向於一期手術,手術的年齡亦越來越小。雖然如此,尿道下裂的併發症仍屢見不鮮,除了方法上的原因外,亦有手術者個人技巧的因素。因此,對於尿道下裂的治療,特別是重型尿道下裂的治療,仍具有極大的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