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生活可以說是越來越好,但是與此同時,各種疾病也不斷的來到了人們的生活中,讓人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要應對這些狀況的不斷髮生。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的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titis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面廣泛,發病率較高等特點。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肝腫大及肝功能損害,部分病人可有黃疸和發熱。有些患者出現蕁麻疹、關節痛或上呼吸道症狀,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種。以往所謂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經血行感染者稱輸血後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H,透過糞-口感染的稱為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NBH,近年來經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證實上述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引起病毒性肝炎者有二種型別,前者稱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後者稱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個月內恢復,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變為慢性,少數可發展為肝硬化,極少數呈重症經過,慢性乙型,丙型肝炎與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病毒性肝炎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臨床表現: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引起的傳染病,主要症狀為乏力,食慾不振,肝功能異常,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及黃疽等,有的病程遷延或反覆發作成為慢性;少數人發展成為重症肝炎,重症肝炎病情兇險,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主要為肝昏迷,肝功能衰竭,電解質紊亂及繼發性感染,病毒性肝炎可分為甲,乙,丙,丁,戊五種型別,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可同時或先後感染,混合感染或重疊感染,使症狀加重,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以糞一口傳播為主,常見發熱,黃疽,呈急性經過,罕見遷延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多經輸血或血製品以及密切接觸傳播,易遷延發展成慢性,甚至肝硬化,已證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肝癌有一定關係,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賴於乙型肝炎病毒而存在並複製,常與乙型肝炎病毒呈混合感染或在乙型肝炎病毒陽性的慢性乙肝病程中重疊感染。
病毒性肝炎按病程和病情演變情況可分為:
1急性肝炎:
①急性黃疽性肝炎:起病較急,有畏寒,發熱,乏力,厭食,厭油,噁心,嘔吐等症狀,約1周後尿色深黃,繼而鞏膜及面板出現黃疽,肝脾均可腫大,肝區觸叩癰明顯,約經2—3周後黃疽逐漸消退,精神,食慾好轉,肝腫大逐漸消退,病程約1—2個月。
②急性無黃疽性肝炎:起病銷緩,一般症狀較輕,大多不發熱,整個病程中始終無黃疽出現,其他症狀和體徵與急性黃疽性肝炎相似,但發病率高,約佔急性肝炎總人數的70%——90%。
2慢性肝炎:
①慢性遷延性肝炎:由急性肝炎遷延而至,病程達半年以上而病情未明顯好轉,仍有食慾減退,脅痛,乏力,肝腫大,肝區痛等。
②慢性活動性肝炎:病程超過1年,症狀和體徵及肝功能檢查均有明顯異常,主要症狀為乏力,納差,腹脹,肝區痛等,且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黃疽,肝質較硬,脾腫大等體徵,治療後有的病人可恢復或穩定,有的則不斷惡化,發展為壞死性肝硬化。
3重症肝炎:
①急性重症:驟起高熱,來勢兇險,黃疽出現後迅速加深,肝臟縮小,伴有明顯肝臭,肝功能顯著減退,常有出血或出血傾向,腹水,下肢浮腫,蛋白尿,管型尿等,並可出現煩躁不安,譫妄,狂躁等精神症狀,隨後進入肝昏迷狀態,搶救不及時可導致死亡。
②亞急性重症:發病初期類似肝炎,經2—3周後病情不見減輕,反而逐漸加重,常有乏力,厭食,嚴重的腹脹,尿少,重度黃疽,明顯的出血傾向和腹水,晚期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亦可發生昏迷,多於發病後2—12周死亡,一部分患者可發展為壞死後肝硬化。
本病相當於中醫學“黃疸”,“脅痛”,“鬱證”,“積驟”等範疇,溼熱邪毒燻蒸肝膽,肝失疏洩是其主要病機,急性重症表現為熱毒熾盛,慢性遷延者常兼夾氣滯血瘀,肝陰虧損及脾虛溼困,臨床常見的證型有:
1溼熱困脾型:證見骯悶腹脹,食少納呆,噁心嘔吐,目赤或黃,頭重身困,大便溏,小便清,舌質淡,苔白膩,脈緩。
2肝氣鬱結型:證見胸脅脹痛,胸悶暖氣,脘腹脹滿,乾嘔少食,舌質淡紅,苔薄,脈弦。
3肝陰不足型:證見脅肋隱痛,疲乏無力,腹脹食少,大便偏幹,頭暈心悸,煩躁易怒,失眠多夢,手足心熱,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
4氣血雙虛型:證見面色少華,腹脹納呆,倦怠乏力,脅下墜脹,大便溏薄,午後多發生重度或輕度水腫,嗜睡難眠,舌質淡有齒痕,苔白,脈沉細。
5瘀血阻滯型:證見肝腫大,質偏硬,脅下隱痛或如針刺,人夜為甚,面色晦暗,魚際發紅,面板有蜘蛛病,舌質紅或有紫暗,有瘀斑,脈弦細澀。
診斷: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確診主要藉抗原,抗體測定,肝炎的診斷還必須依據流行病學資料,症狀,體徵和實驗室檢查等加以綜合分析而確定,
病毒性肝炎應該如何預防?
【預防】
應採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重點的綜合性預防措施,例如重點抓好水源保護,飲水消毒,食品衛生,糞便管理等對切斷甲型肝炎的傳播有重要意義。
對乙型和丙型肝炎,重點在於防止透過血液和體液的傳播,各種醫療及預防注射包括面板試驗,卡介苗接種等應實行一人一針一管,對帶血清的汙染物應嚴格消毒處理,透析病房應加強衛生管理,血液製品應予嚴格檢測,如HBV標誌陽性者,不得出售和使用。
對與急性起病的甲型肝炎病人接觸的易感人群,應用人血丙種球蛋白,有相當保護作用,注射時間越早越好一般應在接觸後7天內注射,劑量為0.02~0.05ml/kg,肌注,甲型肝炎疫苗甲肝疫苗已在不少國家研製成功,並取得了一定效果,1986年Provost等應用甲肝減毒活疫苗對11名志願者接種,結果10名出現甲型肝炎抗體甲肝抗體,我國浙江省醫學科學院等應用甲肝減毒活疫苗於12名易感者,結果12人均產生甲肝抗體,近期使用後,取得了預防甲型肝炎較好的效果,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系由純化HBsAg製成,製品內要求不含Dane顆粒,檢不出HBcAg,HBeAg和DNA多聚酶以及其他各種病毒,我國已正式生產,國產乙肝疫苗應用於成年人278例,學齡前兒童1183例及新生兒318例,接種後抗-HBs乙肝表面抗體陽轉率分別為96%267/278,96.6%1143/1183及96.2%306/318,該疫苗對幼兒免疫後保護率在接種後12個月為76.7%,24個月為100%,36個月為86.4%,乙肝疫苗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聯合應用對嬰兒的保護率可提高至95%以上,乙肝疫苗使用方法:新生兒出生當天,生後1個月與6個月各肌注10~30μg,成人劑量為第一次20~30μg,以後1,3,6月各肌注20~30μg,首次注射1年後加強接種1次,劑量為20~30μg,HBIg用法為新生兒出生2~12小時內肌注高滴度1∶100,000HBIg1ml,以後在3個月和6個月時各注射1次,劑量同上。
必要時可作肝穿刺病理檢查。
病毒性肝炎應該如何治療?
一般採取綜合療法,絕大多數肝炎病人都可恢復健康,治療原則以適當休息,合理營養為主,適當輔以藥物,避免飲酒,過度勞累和使用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各型肝炎治療方法如下。
一急性肝炎本病為一種自限性疾病,若能早期診斷,採取適當休息,營養和一般支援療法,多數病人在3~6個月內能自愈,對臨床症狀重篤或黃疸深重的急性肝炎患者,宜靜脈給予高滲葡萄糖液,維生素C,肝泰樂,門冬氨酸鉀鎂等藥物或加用清熱利溼茵陳蒿湯加減的中藥治療,對急性黃疸型肝炎乙型不宜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簡稱激素治療,一組1805例急性肝炎患者中911例應用激素治療,餘894例僅用維生素等一般藥物治療作為對照,經18~24個月隨訪,發現激素治療組患者病情反覆及演變為慢性肝炎者較對照組為多,甲型肝炎病人很少演變為慢性,故如有深度黃疸肝內膽汗淤積,經其他療法無效時,仍可考慮用激素治療,1989我院收治的648例甲型肝中,有12例深度黃疸患者,其中7例應用激素治療,療效明顯,激素以選用琥珀醯氫可的松或強的松龍為宜,前者劑量為200~300mg加於10%葡萄糖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隔7~10天根據肝功能改善情況可逐漸減量,後者劑量為30~40mg/d,以後逐漸減量,5~10mg/d為維持量,總療程2~3個月;上述患者,經1年隨訪均告痊癒,病程中未見病情反覆。
二慢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少物效治療方法,鑑於本病的發病原理可能與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肝細胞的數量和患者免疫系統的效應等因素有一定關係,故應用抗病毒藥物,調整機體免疫功能及改善肝細胞功能的藥物治療,可能起一定作用。
1.抗病毒藥物對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的藥物有干擾素interferon,IFN,阿糖腺苷Ara-A,vidarabine,一磷酸阿糖腺苷Ara-AMP,阿昔洛韋無環鳥苷acyclovir,磷甲酸鈉foscarnet,疊氮脫氧胸腺嘧啶核苷AET,右旋兒茶素cyanidanol-3,利已韋林三氮唑核苷,ribavirin及干擾素誘導劑——聚胞嘧啶核苷酸簡稱聚肌胞,即polyl:C等,其中以干擾素和阿糖腺苷,干擾素和無環鳥苷聯合應用,激素與重組α干擾素先後使用對消除HBV複製標誌較為有效。
干擾素IFN有α-IFN,β-IFN和γ-IFN三種,分別由人體白細胞,纖維母細胞及致敏淋巴細胞所產生,以α-干擾素作用最強,其作用機理在於阻斷病毒繁殖和複製,但不能進入宿主細胞直接殺滅病毒,而是與細胞膜接觸並在細胞內產生一種特殊蛋白質即抗病毒蛋白AVP,後者可抑制病毒mRNA資訊的傳遞,從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細胞內繁殖,干擾素在病毒感染的細胞中還能誘導蛋白激酶及25寡腺苷合成酶25AS的產生,然後25AS啟用一個內源性核酸內切酶降解病毒RNA,同時蛋白激酶能滅活核糖體合成2所必需的酶,從而使蛋白合成減少,病毒生長受到阻抑,干擾素對B細胞的功能,在一定條件下起抑制或增進作用,如干擾素濃度高時有明顯抑制抗體反應,臨床應用大劑量IFN-α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使血清IgG,IgM異常升高者得到改善或恢復,其作用亦系干擾素抑制B細胞的作用,使漿細胞製造免疫球蛋白抗體過多現象得到緩解所致,干擾素對效應細胞的作用,它可以增加組織相容抗原-ⅠHLA-1的表達,這些抗原對殺傷性T細胞識別靶細胞是十分重要,此外還證實γ-干擾素有增加白細胞介素-2IL-2受體作用,而IL-2又可增加有絲分裂刺激淋巴細胞誘生γ-IFN,故IL-2與γ-IFN在功能上有密切聯絡和協調作用。
應用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目的是清除體內HBV-DNA及HBeAg,並誘導血清中HBeAg轉化為抗-HBe,肝細胞核內HBcAg使其消失,肝臟組織學病變改善及ALT恢復正常,干擾素治療慢性乙肝的療效從30%~60%不等,透過近幾年來作者應用干擾素的經驗,選擇以下情況的慢性乙肝病人應用干擾素治療有較好的治療反應:即
①治療前血清ALT或AST有反覆波動或酶的活力有持續升高者;
②治療前血清HBeAg的P/N值異常而偏低P/N5-8或HBV-DNA水平低
③有明確急性發病史,病情較短者;
④應用干擾素劑量宜大300萬~600萬單位,隔日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即3~6Mu/隔日,療程宜長,一般6~12個月為一療程;
⑤肝臟病理有活動性炎症病變9如有碎屑樣壞死者療效佳;⑥無重疊感染者如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等;
⑦無HIV感染或免疫抑制治療者;
⑧肝組織內含鐵量低者;
⑨治療期間血清中無干擾素中和抗體產生者;
⑩女性患者療效比男性為佳,本院自1988~1993年應用γ-干擾素治療43例慢性乙型肝炎,干擾素用量3Mu/d×2周,繼之3Mu/qod×14周,共治10例,干擾素用量為1M~1.5Mu/d×16周,共治15例,0.25Mu~0.5Mu/d×16周,共治10例,用量0.015Mu~0.03Mu/d×16周,共治8例,均為肌肉注射,結果:3Mu組的10例中有5例50%HBeAg陰轉,1Mu×1.5Mu組的15例慢性乙肝中有4例26.6%HBeAg陰轉,而應用小劑量
干擾素對慢性乙肝的療效較已肯定,近期Marracher綜合文獻應用α2b干擾治療440例慢性乙肝的結果,治療HBeAg,HBV-DNA及HBsAg的陰性率分別為51%~66.49%,49%~72%及2.5%,抗HBe陽性率為44%~62%,治療3~6月,肝組織學改善佔24%~60%。
α-干擾素對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療,綜合18篇有關文獻表明,在不同劑量和用藥時間長短以及病情或病毒基因的差異與干擾素的療效有很大區別,在丙型肝炎中,大多數早期的研究均以肝功能ALT,AST水平的變化判定治療的效果,對α-干擾素治療有反應的病人,常表現治程中ALT,AST活力有明顯下降,能完全復常者可達50%以上,但當停藥後ALT又異常者亦有50%,從大多數臨床資料觀察α-干擾素應用劑量在3Mu以上,療程在6~12個月的一些病人ALT持續在正常範圍者佔多數,若測定血清HCV-RNA由陽性轉為陰性者,則能確定臨床基本治癒,HCV-RNA定量測定是預測α-干擾素治療療效,調整劑量及決定療程的可靠指標,與α-干擾素治療療效有關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①病程短,早期用α-干擾素治療者;
②HCV-RNA水平低者;
③應用α-干擾素劑量大4.5Mu~6Mu或10Mu/d~qod治療療程6個月,長者可達1年或更長;
④HCV基因Ⅲ的病人;
⑤用藥後ALT在2個月後能持續正常者的慢性丙肝病人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阿昔洛韋無環鳥苷在細胞內能轉變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三磷酸無環鳥苷,後者具有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中止病毒DNA鏈延伸的作用,無環鳥苷對病毒DNA多聚酶的抑制作用,比對宿主細胞DNA多聚酶的抑制作用強10~30倍,約3000倍的抑制病毒增殖濃度才能抵制宿主細胞的生長,故其對機體毒性極低,阿糖腺苷對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清除HBV複製標誌的效果約20%16/80,無環鳥苷對抑制血清HBV有效率約26.6%4/15;而以上藥物分別與干擾素聯合治療時可提高療效,1981年Scullard等對16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使用IFN Ara-A聯合療法,治後HBeAg轉陽者43.7%7/16,1987年Man等採用IFN與脫氧無環鳥苷聯合治療18例慢乙肝患者,治後HBeAg轉陰者38.9%7/18,此外,激素與抗病毒藥先後應用,對慢乙肝患者HBeAg轉陰等有較好作用,Yokosuka等對29例HBeAg陽性的慢性肝炎患者分3組治療,第1組9例先用強的松龍,每日40mg,連用4周,隔1~2周繼用Ara-A,劑量為每日5~10mg/kg靜注,持續4~8周,治後HBeAg轉陰者6例67%,DNA多聚酶活性消失者7例78%,第2組10例單用阿糖腺苷,劑量為每日5~10mg/kg,4~8周為1療程,治療後HBeAg轉陰者1例10%,DNA多聚酶活力消失者6例60%,第3組10例為對照未用激素或Ara-A,HBeAg轉陰者2例20%,DNA多聚酶活性消失者2例20%,近年來文獻報道激素與重組α干擾素基因工程製備的干擾素先後治療慢乙肝患者能提高療效,1988年韓國召開亞太地區干擾素會議,綜合日本,香港,臺灣報道215例慢乙肝患者中,應用激素與重組α-2b干擾素9INTRON-A先後投藥的療效,結果HBeAg陰轉率為76.0%,HBV-DNA陰轉率80%,抗-HBe陽轉率24.6%,ALT恢復正常82.3%,1989年我院等應用激素與INTRON-A先後療法,治療9例慢乙肝患者,結果HBeAg轉陰為7/9例,同時抗-HBe陽轉為5/9例,藥物使用方法為:先予強的松龍治療4周40mg/d×14天,繼以20mg/d×14天,然後撤除強的松龍,間歇1周後再予INTRON-A治療,劑量為2.5×106~5×106IU,每日肌注1次,連續2周,第3周開始,同一劑量1周3次,共14周,藥物副作用有發熱,全身痠痛,白細胞減低等,停藥後即消失。
干擾素誘導劑-聚肌胞對清除HBeAg和降低DNA多聚酶活性似有一定療效,本品與Ara-A聯合治療慢乙肝患者可鞏固療效,我院曾報道應用Ara-A4周療法之後,給予聚肌胞,隔日肌注4mg,連續3個月,與對照組相比,HBeAg,HBV-DNA和DNA多聚酶陰轉率有明顯差異。
2.免疫調節劑
⑴免疫抑制療法:常用藥物有腎上腺皮質激素強的松,強的松龍,地塞米松,琥珀醯氫可的松等,強力新,秋水仙鹼,硫唑嘌噙等,激素治療病毒性肝炎的新概念是抑制遲髮型免疫反應,可使胸腺萎縮,破壞,從而減少淋巴細胞的生成,激素可增加肝糖原,促使肌肉和骨骼的蛋白質分解,相反,在肝內可促使肝細胞合成蛋白質,文獻報道小劑量激素能促進機體巨噬細胞吞噬作用,中,大劑量激素有抑制細胞的吞噬功能,故病人長期使用激素易發生繼發感染,激素有保護肝細胞的溶本科體膜和線粒體的作用,並能促進毛細膽管內膽汗的排洩,故而有退黃利膽作用,但本品有抑制抗體產生,招致形成肝炎病毒攜帶狀態的可能,故應嚴格掌握適應證,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活肝應用激素的指徵為:
①病情反覆波動,伴有肝外自身免疫狀態的症狀和體徵,如慢性多發性關節炎,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橋本氏甲狀腺炎,脈管炎,皮肌炎等;
②肝功能異常,如血清球蛋白明顯增高,A/G倒置,轉氨酶反覆異常,且AST∶ALT0.5∶1,並伴黃疸經其他治療無效者;
③免疫球蛋白明顯增高,類風溼因子RF和自身抗體如平滑肌抗體,抗核抗體,抗線粒體抗體,抗甲狀腺抗體,抗腎抗體,抗膽管抗體,抗枯否氏細胞抗體,抗心肌抗體,抗-LSP和抗-LMA等持續陽性者;④HBV標誌以陰性為宜;
⑤無激素治療禁忌證如高血壓,糖尿病,潰瘍病,高脂血症等者;
⑥慢性淤膽型肝炎等,採用激素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各學者意見尚未完全一致,宜根據口才的臨床特點,實驗室檢查以及病理與免疫學指標等作出決定,若能嚴格掌握指徵,則可能取得一定效果。
強力新Minophagen-C為一種類皮質激素的新制劑,主要成分為甘草酸,日本齡木宏等應用本品治療慢性肝炎67例,臨床療效達68.6%46/67,對照組66例中僅17例有效25.7%,國內汪俊韜等應用強力新治療25例慢性肝炎,同期內以安慰劑治療23例慢活肝,並以雙盲法對照,證實強力新組在用藥後2~4周時的降酶ALT作用顯著優於對照組,但最終療效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本院曾用國產強力新強力寧注射液並以雙盲對照法治療慢性肝炎34例,證實本藥對慢性肝炎的臨床療效為82.4%28/34,對肝功能ALT及AST異常者降酶有效率分別為82.4%及62.9%,吳唯一等報道用強力寧治療104例慢性肝炎,顯效53例,有效38例,無效13例,總有慢性肝炎,顯效53例,有效38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87.5%,降酶ALT效果取決於強力寧劑量,常用劑量為160~240mg加於10%葡萄糖250~5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1~2個月為一療程,在鼠的動物實驗中,強力新能誘導動物體內干擾素的產生,熊田博光等報道8例HBeAg陽性慢活肝患者,用強力新治療後有6例轉陰,其中3例產生e抗體,本院對10例慢活肝應用強力新治療前後分別測定患者血清中干擾素滴度,結果未證實本品有誘導病人體內產生干擾素的作用,文獻報道強力新除有類激素作用外,並可降低膽固醇,抗過敏和阻止抗原抗體複合物的形成,有關強力新治療慢性肝炎的作用機理目前尚未十分清楚,其遠期療效亦有待進一步觀察。
秋水仙鹼colchicine為治療痛風藥物,近年來少數學者用以治療慢活肝和肝硬化,獲得一定療效,1973年Kojkind等指出本品具有抑制肝臟纖維化的作用,Shek等證實秋水仙鹼能殺傷抑制性T細胞Ts,從而消除Ts對抗體形成的抑制作用,周明行等報道,應用秋水仙鹼治療12例慢活肝患者,治後顯效,有效者分別為5例和3例,有效率為66.7%8/12,動物實驗證實,秋水仙鹼對中毒性肝炎小鼠的肝細胞病變有修復作用,臨床治療劑量為每次0.5mg,每日服2次,3個月為一療程,本品的副作用為可使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
⑵免疫促進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細胞免疫功能大多低下,致使肝炎病毒在體內持續存在,透過免疫反應產生肝細胞壞死,如能使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恢復,病毒有可能得以清除,從而使疾病恢復,試用的藥物有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豬苓多糖,香菇菌多糖,雲芝胞內多糖及白細胞介素-Ⅱ等,免疫核糖核酸系從HBsAg免疫的動物脾及淋巴結提取而得,具有免疫生物活性,文獻報道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經本品治療後,有7例HBeAg轉陰,而對照組15例中,僅1例HBeAg轉陰,本院用免疫核糖核酸治療9例慢活肝患者,結果4例HBeAg轉陰,其中2例產生e抗體,用法:每週2次,每次皮下注射2ml,兩個月為一療程,用藥期間未見不良反應,胸腺肽在體外能促進T細胞的成熟分化,系從牛或豬胸腺中提取的血清胸腺因子,臨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似有免疫增強作用,用法:每週2次,每次肌注4mg,2~3個月為一療程,治程中少數患者轉氨酶可暫時上升,但不影響治療,豬苓多糖為中藥豬苓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實驗證明有減輕肝損傷及促進肝臟再生的作用,文獻報道15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用藥後有60例HBeAg轉陰,而對照組36例中僅1例HBeAg轉陰,用法:每日1次,每次20~40mg作深部肌注,連續20天,休息10天,3個月為一療程,應用本品無明顯副作用,香菇菌多糖是從香菇菌深層培養的菌絲體和發酵液中得到的多糖體,國內幾家醫院臨床試用,對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率為52.8%,比對照組36.8%略佳,但HBV標誌轉陰率僅17%,用法:每日2次,每次口服5片每片含2mg,2~3個月為一療程,雲芝胞內多糖為雜色雲芝菌發酵菌絲提出的一種葡聚糖,在動物體內可誘生干擾素,能促進吞噬功能,對實驗性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害有保護作用,穆國堯等報道用雲芝胞內多糖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7例,HBsAg轉陰或滴度下降者12例,病人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有所增加,用法:每日3次,每次口服1克,連續3個月,白細胞介素-ⅡIL-Ⅱ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國外已有報道,在乙型慢活肝時,T淋巴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Ⅱ低下,以外源性基因重組的IL-Ⅱ治療,可使HBV複製標誌轉陰,DNA多聚酶活力亦降低,國內亦已在試用中,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劑量為每週2次,每次1000單位,2~3個月為一療程。
3.改善肝細胞功能的藥物慢性肝炎患者可適量補充多種維生素複合維生素B,B1,C,K等,以促進消化功能,提高食慾,對促進肝細胞的修復有一定作用,1,6-二磷酸果糖FDP為高能量細胞促進劑,它與肝細胞膜表面接觸後,產生二磷酸果糖激酶,後者能促進細胞內ATP合成增加,使細胞的鈉泵作用加強,有利於細胞內外鉀,鈉離子的交換,從而使肝細胞混濁腫脹,水腫樣病變得以修復,肝細胞功能亦隨之恢復,用法:每日1次,每次5~10克加於5%葡萄糖液或緩衝液100ml內靜脈滴注,2周為一療程,本品適用或緩衝液100ml內靜脈滴注,2周為一療程,本品適用於病情較重的慢活肝伴有黃疸的病人,阿卡明aicamin可改善肝臟的蛋白,脂肪和糖代謝,對降低轉氨酶亦有一定作用,劑量為每日3次,每次口服0.1~0.2g,2~3個月為一療程。
中草藥及其製劑對改善肝細胞功能及臨床症狀均有一定作用,常用者有五味子單體合成劑——聯苯雙脂,垂盆草,雞骨草,葫蘆素片,水飛薊益肝靈,齊墩果酸片,甘草甜素片,黃芩甙,茵梔黃,青葉膽,螃蜞菊,肝炎靈山豆根,苦參片,黃芪,丹參,護肝片等,其中以聯苯雙脂,精製垂盆草,肝炎靈等降酶效果最明顯,但停藥後部分病人的酶值又復升高,以上藥物的作用機理尚在深入研究中。
三重症肝炎的治療急性重症肝炎病死率高,目前尚無滿意的特殊治療,故採取綜合性治療措施很有必要。
1.一般治療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防止交叉及繼發感染,對意識障礙病人應注意面板,口腔護理,避免褥瘡及呼吸道感染,病室內定時作紫外線消毒,工作人員嚴格執行隔離消毒制度,對長期靜脈輸液及保留導尿管者應防止繼發感染,飲食以清淡低脂流質為主,對昏迷病人應予鼻飼,每次鼻飼前應抽胃內容物,注意有無出血,有肝昏迷前期症狀者不能食高蛋白飲食,有腹水患者宜記24小時液體出入量,補液量應適當限制,注意預防繼發感染,可注射丙種球蛋白,每次3ml肌注,每週1次,或口服卡那黴素1.0g,每日2次,以控制腸道細菌的生長。
2.抗病毒藥物應用1986年Price等報道1例乙型肝炎及δ病毒混合感染所致急性重症肝炎暴發型肝炎患者,使用磷甲酸鈉治療,取得滿意療效,治療後第3天病人清醒治前深度昏迷,最後HBV標誌亦轉陰,1987年Hedin綜述使用磷甲酸鹽治療乙型肝炎或丁型肝炎混合感染的8例暴發型肝炎,其中6例存活,磷甲酸鈉總量達30g,國內磷甲酸鈉已試製成功,不久將可供臨床使用。
3.免疫調節劑的應用
⑴腎上腺皮質激素激素治療:國外學者對近20年來應用激素治療重症肝炎的結果作回顧性評價,認為激素對本病肯定無效,但從國內資料看來,對早期患者免疫學檢查證明有較強免疫包括細胞和體液免疫反應者,用激素治療仍可獲得一定療效,可選用琥珀醯氫化可的松300~500mg加工10%葡萄糖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5~7天為一療程。
⑵胸腺肽治療:國內報道胸腺肽與其他綜合療法對50例亞急性重症肝炎患者的治療結果:治療組病死率28%14/50,對照組病死率75%39/52,治療組昏迷者23例,10例存活,而對照組昏迷者21例,3例存活,兩組比較,有非常顯著差異,胸腺肽劑量為20mg加於10%葡萄糖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待病情好轉逐漸減為隔日1次至每週1次,採用胸腺肽等綜合療法,可使病死率降至28%,但上述病例平均每例應用血漿2900ml,白蛋白28%,但上述病例平均每例應用血漿2900ml,白蛋白160g,難以推廣普及。
⑶強力寧:本口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臨床已應用於重症肝炎的治療方法為強力寧160~240mg加於10%葡萄糖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待病情好轉逐漸減量至80~120mg/日,以強力寧與激素對比觀察各治療20例慢性重症肝炎,結果表明,採用激素治療組的繼發感染率明顯高於強力寧治療組,10/20與1/20之比P
4.活躍微迴圈的藥物治療文獻報道莨菪類藥物和小劑量肝素,丹參等,有改善微迴圈的作用,朱家騏等報道58例重症肝炎急性33例,亞急性25例用包括莨菪鹼類藥等的綜合療法,結果死亡27例,病死率為46.55%,對照組61例中,死亡40例,病死率為65.47%,兩組相比有顯著差異,繆正秋報道12個單位647例重症肝炎以莨菪類藥為主進行治療,並與360例對照組進行療效比較,結果表明,在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莨菪類藥能明顯提高重症肝炎的存活率,還發現莨菪組患者尿量明顯增多,能顯著減少肝腎綜合徵的發生,本院應用東莨菪鹼治療重症肝炎,經甲皺微迴圈鏡檢查,發現重症患者常有毛細血管攀細長或扭曲,伴微血管痙攣及滲血現象,經東莨菪鹼治療後微血管痙攣改善,紅細胞流速增快,東莨菪鹼劑量為0.6~1.2m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5.肝昏迷的治療由血氨增高引起肝昏迷者應用穀氨酸類,乙醯谷醯胺等有一定療效,乙醯谷醯胺透過血腦屏障,分解為穀氨酸及γ-氨基正丁酸,有降低腦內氨的作用,由胺類物質如苯乙醇胺,苯丙氨酸,β-羥酪胺等代謝障礙引起神經系統症狀者可用左旋多巴治療,左旋多巴能與上述胺類物質相拮抗而解除神經傳遞的障礙,使正常功能恢復,左旋多巴劑量為每次100~150mg,加於10%葡萄糖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2次,應用本品時可發生短暫高血壓現象,故有腦水腫者不宜應用,重症肝炎肝昏迷時常有支鏈氨基酸與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調,可從正常時的3~3.5下降至2以下,應用支鏈氨基酸治療重症肝炎肝昏迷可獲一定效果,此外,應用血液交換,體外肝灌流,吸附劑灌流及血液透析或濾過等治療重症肝炎肝昏迷,能暫時使患者意識清醒,但不能提高本病存活率,胰高糖素-胰島素療法可促進氨基酸透過細胞膜及促進蛋白分解,有助於改變和維持支/芳比值,改善肝性腦病,劑量為每日胰高糖素1~2mg,正規胰島素6~12u,加於10%葡萄糖500ml中靜脈滴注,2~3周為一療程,療程中常見副作用有噁心,嘔吐等。
6.其他重症肝炎患者常併發出血,感染,腦水腫,腎功能衰竭和電解質紊亂等,必須加以及時處理,由肝細胞合成凝血因子減少所致的出血可用凝血酶原複合物400u加入5%葡萄糖250ml靜脈滴注,每週3~4次,並用維生素K120~30mg肌注或稀釋後靜滴,每日1次,對有繼發細菌感染者,如膽道,腹腔,泌尿道,腸道,肺部感染等,可根據感染部位,致病菌種類以及有無腎功能損害等選用β-內醯胺類青黴素類或頭孢菌素類以及氨基糖甙類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抗生素,肝昏迷伴腦水腫,腦疝的治療,可給20%甘露醇250ml於30分鐘內快速靜滴,亦可加用利尿劑,肝腎綜合徵可給多巴胺擴張腎動脈,也可用較大劑量利尿劑速尿,丁胺脲等,同時禁用對腎有損害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