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良好的吃飯習慣

avatar 雨婷mio
1.5萬 熱度 A+ A-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飯後一個果,不上衛生所”。如果你還在按照這老習慣走的話,或許你的身體已經被這些傳統觀念“潛移默化”了。現在,這些舊觀點遭到了挑戰,大家就跟著我來探究這些習慣背後藏著什麼樣的弊端吧。

誤解:吃飯別站著

中國人的用餐習慣是一大家子人圍著桌子吃飯,一坐怎麼也得一兩個小時。一餐吃下來剛一起身,就發現自己的肚子圓鼓鼓的。但中國人好客呀,如果你站著吃,別人還得熱情地招呼你快坐下。本神探就經常因為這樣而吃得有些過飽。但是,以目前的科學調查發現,坐著吃飯未必最健康。

正解:站著吃最健康醫學家對用餐姿勢進行研究後發現,站立位最科學,坐位次之。但由於坐著比較舒適,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坐著吃飯。對於胃動力不足的人或胃食管反流病人來說,站立位才是最科學的用餐姿勢。因為站立位吃飯,不僅有利於吞嚥和消化,還可降低腹壓,減輕燒心、反酸症狀。日本街頭的一些食肆,只有長桌沒有凳子,客人都是站在高高的桌子旁進餐的。其實這並不只是因為店面的限制,站著進食更容易有飽腹感,相對來說就不會吃過頭。對於想保持身材的人們來說,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控制食量的方法。

誤解:飯後午睡

中午飽餐過後,由於上午的工作或學習,大家都需要小憩一下。吃飽後美美地睡上一個午覺,儲好精力應付下午的工作。但好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起來以後反倒覺得頭昏腦漲的,想打起精神工作卻覺得周身疲憊。

這是由於進餐後,血液湧向胃腸道,幫助消化食物,致使流向大腦與四肢的血液相對更少了,乳酸等代謝產物無法及時排出,因而會出現越睡越累的症狀。

正解:飯前小睡可以在下班後先吃點水果或牛奶,然後午睡半小時到一小時再進午餐。實踐證明,這樣午休更能有效地消除疲勞,增進食慾,並可使餐後的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與吸收。
那忙碌的上班族們就在嚷嚷了:“我們甚至都沒那麼長的時間午睡,匆匆扒完午飯又投入工作去了,結果還是犯困怎麼辦?”

其實,午休的時候抽個6分鐘,就能讓你精力恢復過來。僅僅“6分鐘的小盹”就能在較大程度上提高記憶力。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用時最短卻仍能對記憶功能有幫助的睡眠。在人們進入睡眠狀態的那一刻,大腦中就發生了一些能增強我們記憶力的活動。這種“短暫睡眠”,對於那些每天需處理大量資訊,長期從事腦力工作的人來說至關重要,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恢復體力和幹勁,增強工作效率。

誤解:食不言

我國傳統習慣中有“食不言”的說法,認為吃飯時說笑,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在飯桌上少說話多吃飯,進而我們只能把注意力轉移到電視節目上了。

正解:說話可增進食慾吃一頓午飯用30分鐘左右為宜,在此時間裡邊吃邊聊,不僅可以使一起進餐者互相交流感情,解除煩惱,還能幫助腸胃正常消化食物。其原因是,愉快的心情不僅能增進食慾,還可興奮中樞神經,從而促進消化液大量分泌,使胃腸處於最佳消化狀態。當然,嘴裡還嚼著東西的時候還是別開口的好,因為既不雅觀,也有可能出現意外。所以,長時間一個人進餐對消化反倒沒有好處哦,儘量跟親朋好友一起享用美餐吧。

誤解:飯後散步

我們經常看到,晚餐過後,社群裡的大爺大媽喜歡在晚飯後出門伸伸腿腳,小兩口也喜歡手挽手在街邊公園裡漫步,單身貴族則是牽著自己的愛犬散步。這一景象看起來倒是很愜意,可以打發閒時,聯絡感情。但這再尋常不過的場景,卻引發了另一個思考……

我們知道,在進餐後,血液主要供給消化系統,而此時如果動用了其他功能,消化系統就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來運作。這就好比在用電高峰期得不到足夠的電力,胃的工作效率會下降。散步確實是老少皆宜的運動,但餐後食物集中在胃裡,這裡需要大量的消化液消化食物,更多的血液供應來維持消化功能的運轉。如果餐後即行散步,血液則須運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腸的血液供應相對減少,食物就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對於一般的健康人來說,也許覺得飯後散步沒多大不適,但對於有些特殊人群,則是時候顛覆傳統了。

正解:飯前散步如果你患有冠心病、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症、糖尿病、胃下垂、慢性食道病以及做過胃手術,還是在飯前出來遛彎兒吧。因為餐後散步,有可能導致心絞痛,加重頭暈、上腹飽脹不適、體位性低血壓、早搏、心動過速,以及陣發性房顫等病症的出現。對於想減肥的朋友們來說,餐前散步更是個好選擇。此時胃中空虛,機體傾向於消耗自身的物質產能,散步易將脂肪“動員”出來化為熱量而消耗掉。故飯前1小時進行減肥鍛鍊,如快速散步、慢跑等,持續30~45分鐘,能夠更有效地消耗掉脂肪,其效果較飯後運動好得多。但要注意,運動後飢餓感可能也較強烈,若是為了減肥,切忌進食過多,不然飯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釋出於 2022-11-19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