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的人,總覺得身體虛寒而吃補藥,特別是溫熱藥,比如附子、肉桂、人參,事實上這是大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冠心病人的體質最好偏涼,這樣才能使已經出現問題的心肌充分休息。這個研究結果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所教授陳小野最新提出的。
陳教授發現,冠心病發作前都有交感神經興奮的歷史,比如生氣高興之類的情緒激動,或者高溫高溼的氣候,還有大便用力,這些都是先刺激了交感神經,由此引起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跳加快,狹窄的冠脈又不能充分擴張來增加血液供應,所以使缺氧加重導致發作。另外,陳教授還發現熱證和交感神經興奮關係密切。因此,冠心病調養的觀念要從用熱藥轉向用涼藥。
陳教授認為,這種觀念的轉變,和冠心病西醫治療觀念的轉變是一個原理。過去治療冠心病使用能增加心肌肌力的藥物,比如“洋地黃”等強心藥,後來發現,這種辦法反倒使患者的壽命縮短。現在逐漸轉變為使用心肌負性肌力作用的藥物,讓病人的心肌得到休息。附子、肉桂、人參等溫熱的中藥,和過去的強心藥是一個作用機理。
冠心病在中老年人中多見,寒冷刺激、依天氣發病、血管和心肌有長期勞損,這些都說明冠心病患者有虛寒證。可是,對冠心病來說,心肌區域性的傷害是關鍵,所以體質偏涼更加重要。
冠心病的病理研究中也發現有炎症反應的參與,而急性炎症反應就是中醫說的熱證,加了能清熱解毒的藥後,冠心病明顯得到緩解。這表明:得了冠心病,不管是飲食還是服藥乃至日常的自我保健都要以保持體質偏涼為總則。營養學上要求這些人飲食清淡,這與少吃附子、肉桂、人參之類的溫補藥的道理如出一轍,都是避免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誘發和加重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