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下垂中醫治療方法
子宮從正常位置向下移位,甚至完全脫出於陰道口外,稱為“子宮脫垂”,又稱為“陰脫”、“陰癲”、“陰菌”、“陰挺”、“子宮脫出”等。常發生於勞動婦女,以產後損傷為多見。
病因病機
主要機理是衝任不固,提攝無力。常見的分型有氣虛、腎虛。
一、氣虛
素體虛弱,中氣不足,分娩時用力太過,或產後操勞持重,或久嗽不愈,或年老久病,便秘努責,損傷中氣,中氣下陷,固攝無權,系胞無力,以致子宮下垂。
二、腎虛
先天不足,或房勞多產,或年老體弱,腎氣虧虛,衝任不固,系胞無力,以致子宮下垂。
辨證論治
臨床見子宮下移,小腹下墜,四肢無力,精神疲倦,屬氣虛;若子宮下脫,腰痠腿軟,頭暈耳鳴,小便頻數,屬腎虛。治療應本著《內經》“虛者補之,陷者舉之”的原則,以益氣升提,補腎固脫為主。重度子宮脫垂對婦女危害較大,是難治之病,宜中西醫結合治療。
一、氣虛型
主要證候:子宮下移,或脫出陰道口外,勞則加劇,小腹下墜,神倦乏力,少氣懶言,小便頻數,或帶下量多,色白質稀,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緩弱。
證候分析:脾司中氣,脾虛則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衝任不固,無力系胞,故子宮下脫,小腹下墜;脾主四肢,脾虛中陽不振,則神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不華;下元氣虛,膀胱失約,故小便頻數;脾虛不能運化水溼,溼濁下注,則帶下量多,色白質稀。舌淡,苔薄,脈緩弱,為氣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氣升提。
方藥舉例:補中益氣湯加枳殼。
若帶下量多,色白質稀者,酌加山藥、芡實、桑螵蛸以止帶固脫。
二、腎虛型
主要證候:子宮下移,或脫出陰道口外,小腹下墜,小便頻數,腰痠腿軟,頭暈耳鳴,舌淡,苔薄,脈沉細。
證候分析:腎虛沖任不固,帶脈失約,不能系胞,故子宮脫垂,小腹下墜;腎氣不足,下焦不固,膀胱失約,故小便頻數;腎虛精血不足,外府及髓海失養,故腰痠腿軟,頭暈耳鳴。舌淡,苔薄,脈沉細,為腎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腎固脫。
方藥舉例:大補元煎加鹿角膠、升麻、枳殼。
若子宮脫出陰道口外,摩擦損傷,繼發溼熱證候者,區域性紅腫潰爛,黃水淋漓,帶下量多,色黃如膿,有臭穢氣味,不論氣虛、腎虛,輕者可於原方加黃柏、蒼朮、土茯苓、車前子等清熱利溼,重者可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