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乙肝停藥三大誤區

avatar 雪羽氏
2.8萬 熱度 A+ A-
近年來在醫生和老百姓中間,“需要抗病毒”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然而,關於抗病毒的療程以及停藥的時機,患者在認識上還有很多誤區

近年來在醫生和老百姓中間,“需要抗病毒”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然而,關於抗病毒的療程以及停藥的時機,患者在認識上還有很多誤區。”解放軍302醫院李筠教授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特別指出。

誤區一:抗病毒要終身服藥

不少病人認為,乙肝需要終身服藥。這種錯誤的觀念多年來一直很有市場。這一方面影響了服藥者的情緒和生活質量;一方面也讓不少患者把抗病毒治療視作“不歸路”,在開始治療時猶豫不決。有的人為此耽誤了治療的時機,有的人則就此淪為虛假廣告的犧牲品。

李筠教授指出,抗病毒治療不等於終身服藥。“根據最新的《2008年亞太肝病學會慢性乙型管理指南》(以下簡稱《亞太指南》),e抗原陽人治療後,如果實現了所謂的‘雙達標’,即血液中的HBVDNA檢測不到,同時e抗原發生血清學轉換(e抗原消失、e抗體產生),此後每半年複查一次,連續兩次都達標,就可以考慮停藥。”近年來的臨床資料表明,確實有一些抗病毒藥物,例如替比夫定等,在抑制HBVDNA和促進e抗原轉換方面均有優勢,更有助於患者實現“雙達標”。

誤區二:停藥越早越好

許多患者有決心和乙肝病毒打一場“持久戰”。但對於這場戰鬥究竟要堅持多久,缺乏科學認識。有的人甚至希望,半年之內結束戰鬥。

李筠教授指出,抗病毒治療要有耐心。“能夠停藥當然好,但前提是必須完成足夠的療程,達到預定的治療目標。”據我國2005年《慢性乙肝防治指南》的要求,e抗原陽性病人抗病毒治療必須堅持2年以上,而《亞太指南》則要求,實現“雙達標”後至少治療1年,並定期複查。至於e抗原陰性的病人,按照我國的指南和國際上大多數指南的建議,基本療程應堅持兩年半。

誤區三:希望能按時停藥

李筠教授進一步強調,上述療程只是針對理想狀況。臨床上確實有患者抱怨,為什麼有的病友兩年就治“好”了,而我卻沒有按時停藥。事實上,不同的病人,病情各異,治療的效果會不同,停藥時間也不能一刀切。臨床資料顯示,轉氨酶在正常值上限兩倍以上、HBVDNA水平小於10的9次方的病人更容易實現停藥標準,這類病人如果接受替比夫定治療,2年時發生e抗原血清學轉換的機會可達47%,進而實現停藥。

對於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病人,李筠教授指出,臨床上可透過“路線圖”來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提高療效。“以替比夫定為例,患者服藥6個月,如果每毫升血液中HBVDNA不能降到10000複製以下,就要加強隨訪,必要時可以調整治療方案。”

“乙肝抗病毒絕不是一條坦途,但只要能選擇正確的藥物、科學的方案,並且堅持到底,就一定可以走上希望之路,最終實現停藥。患者朋友一定要有信心!同時患者最好到專科醫院,並請有經驗的專科醫生指導治療。”李筠教授說。

 

釋出於 2021-02-01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