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艾灸哪個部位
在艾灸方法的典籍中有記載,用艾灸治療蕁麻疹可以灸以下穴位,下面我們用一首口訣歌謠幫助大家記憶。
治蕁麻疹取外關,曲池合谷與足三。
風池血海三陰交,大椎風門膈俞全。
每次選取三四穴,每日一次或隔天。
注:足三指足三里;每次選穴3—4個;隔日1次。
蕁麻疹艾灸部點陣圖解
1、外關穴
主治疾病:手指疼痛,肘臂屈伸不利,肩痛,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熱病,胸脅痛。
取穴方法: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臥,俯掌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相對。或當陽池穴與肘尖穴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穴點陣圖片
2、曲池穴
主治疾病:主要用於配合治療手臂痺痛、上肢不遂,熱病,高血壓,癲狂;腹痛、吐瀉,咽喉腫痛、齒痛、目赤腫痛,癮疹、溼疹、瘰癧等病症。
取穴方法: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穴點陣圖片
3、足三里穴
主治疾病: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溼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取穴方法: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穴點陣圖片
4、風池穴
主治疾病: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炎,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高血壓,精神病,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蕁麻疹等。
取穴方法: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穴點陣圖片
5、血海穴
主治疾病:婦科病,血熱性面板病,膝股內側痛。
取穴方法:位於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
穴點陣圖片
6、三陰交穴
主治疾病: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盡,遺精,陽痿,陰莖中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膝腳痺痛,腳氣,失眠,溼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取穴方法: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內踝尖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寬,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穴點陣圖片
7、大椎穴
主治疾病: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等。
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穴點陣圖片
8、風門穴
主治疾病:感冒、頸椎痛、肩膀痠痛等。
取穴方法: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風門穴位於背部,從朝向大椎下的第2個凹窪(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左右各2釐米左右之處(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穴點陣圖片
9、膈俞穴
主治疾病:為慢性出血性疾病、貧血、呃逆、神經性嘔吐、蕁麻疹、面板病等。
取穴方法:該穴位於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穴點陣圖片
推薦蕁麻疹艾灸方法
方法一
1、膈俞穴:使用艾條灸,每穴溫和灸10—15分鐘;
2、血海穴:使用艾條灸,每穴溫和灸10—15分鐘;
3、神闕穴: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0—15分鐘。
方法二
取風門、膈俞、身柱、神闕、風市、血海、手三里、曲池、足三里、築賓穴。
用艾炷隔徐長卿灸法,將徐長卿鮮根搗成糊狀,再把其貼敷於面板穴位處,上面再放艾炷灸,當患者感到灼痛時,更換艾炷再灸,或者用艾條施灸,以區域性面板紅暈為度。每次選3~5穴,各灸5~ 10個艾炷,每天1次。
方法三
取風門、膈俞、身柱、神闕、風市、血海、手三里、曲池、足三里、築賓穴。
用艾條溫和灸法,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施灸的部位或腧穴,距2~3釐米進行施灸,使患者感覺有溫熱而無灼痛,至面板稍起紅暈為度。每次選3~5穴,各灸5~10分鐘,每天1~2次。
方法四
取穴分兩組,一組取血海、中府、章門、曲池、風市穴;一組取風門、肺俞、膈俞、列缺、脾俞穴,交替使用。
用艾條雀啄灸法,將艾條燃著的一端與施灸部位之間並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雀啄食一樣的一上一下移動, 使區域性產生溫熱感覺,至面板出現紅暈為宜。每天1次,10次1個療程,療程期間可休息1~3日。
方法五
取穴分2組,第1組取血海、中府、章門、曲池、風市穴;第2組取風門、肺俞、膈俞、列缺、脾俞穴,交替使用。
用艾條溫和灸法,將艾條一端點燃, 對準施灸的部位或腧穴,距2~3釐米進行施灸,使患者感覺有溫熱而無灼痛,至面板稍起紅暈為度。每天1次,10次1個療程,療程期間可休息1~3日。
蕁麻疹艾灸的注意事項
1、忌食易過敏食物
在蕁麻疹艾灸期間,不要吃一些易過敏的食物,如:魚蝦、海鮮、堅果、牛奶、芒果等食物,以免加重過敏現象。
2、不要過度抓撓
如果因抓撓患處,引發面板破潰有傷口的,是不能艾灸的,以免引起感染髮炎,加重病情。
3、不宜艾灸的部位
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4、以下情況不要艾灸
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
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準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6、注意防火
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引發著火。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7、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8、防止暈灸
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噁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臥,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鐘左右。
9、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
對於面板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食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面板,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10、注意施灸的順序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建議初次艾灸的經驗不足的人宜先標記好艾灸的部位再進行艾灸或讓專業的艾灸師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