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陽膀胱經的作用
足太陽膀胱經是一條很重要的經脈,它從足後跟沿著小腿,後脊柱正中間的兩旁,一直上到腦部,是一條很大的經脈,十二經脈中膀胱經上的穴位最多,且預防及緩解疾病的作用最為廣泛, 透過刺激膀胱經上的穴位,可以消除和緩和各種不舒服感。
足太陽膀胱經的走向
起於目內眥旁的睛明穴,沿頭至下項,沿背腰骶中線旁3寸至股外側後緣,再至小腿外側後緣,下外髁後,止於足小趾外側端的至陰穴(交於腎經)。
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分佈
從目內眥(睛明)開始,上行額部(攢竹,眉衝,曲差),交會頭頂(五處,承光,通天),從頭頂分出耳上角(會曲鬢,率谷,浮白等)。直行主幹從頭頂入絡腦(絡卻,玉枕),回出項後(天柱)分開下行三條支脈:
1.沿肩胛內側,夾脊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到達腰中(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進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
2.從腰中分出,夾脊旁,過臀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進入膕窩中(殷門,委中)。
3.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透過肩胛,循行於背腰部主幹經線外側(附分,魄戶,膏肓,身體,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經過髖關節部,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浮郄,委陽),會合於膕窩中(委中),由此向下透過腓腸肌(合陽,承筋,承山),除外踝後方(飛揚,跗陽,崑崙),沿第5蹠骨粗隆(僕參,申脈,金門,京骨),到小趾外側(束骨,足通谷,至陰),下接腎經。
足太陽膀胱經不通的症狀
足太陽膀胱經不通暢,會影響全身毒素的排洩,從而出現頭痛,頭重,全身肌肉痠痛,臉部面板無光澤,耳鳴,容易疲勞,精神欠佳等症狀。
足太陽膀胱經主治疾病
足太陽膀胱經主治頭項,眼,背,腰,下肢部病症以及神志病症,背部的穴位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症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症,如:癲癇,頭痛,目疾,鼻病,遺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後側部位的疼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