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是什麼
寨卡病毒(ZIKV)屬於黃病毒科病毒科,黃病毒屬,可以透過伊蚊傳播給人類。寨卡病毒最早於1940年代在非洲被發現,此後也傳播到東南亞、太平洋島國和美洲地區。由於傳播該病毒的伊蚊(又名黑斑蚊,是一種蚊科庫蚊亞科伊蚊屬昆蟲,伊蚊屬蚊蟲通稱伊蚊,分佈全世界)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病毒的爆發很可能會傳播到更多國家。
寨卡病毒的傳播途徑
與埃博拉病毒一樣,寨卡病毒可透過蚊子叮咬傳播給人類。現已知多種伊蚊都可以傳播這種病毒。病毒會透過蚊蟲叮咬人體後傳播,在極少數情況下,病毒也會透過性傳播或者母嬰傳播。孕婦感染寨卡病毒後,產下的嬰兒會出現小頭症。
感染寨卡病毒的症狀
寨卡病毒引起的症狀就像是登革熱的溫和形式,但是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約20%的會表現出輕微症狀,如發熱、皮疹、關節疼痛和結膜炎等,其症狀較為溫和,通常不到一週即可消失,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並且病不多見。然而如果孕婦感染後,可造成新生兒人出現小頭症。
塞卡病毒對新生兒的危害
寨卡病毒雖然對成人危害不大,然而孕婦在妊娠期間感染塞卡病毒後,病毒會感染孕婦後,可能會導致胎盤感染,並進一步可導致胎兒畸形和腦損傷。其產下的新生兒會出現小頭症狀,患有該病的嬰兒頭部會比一般正常大小略小,嬰兒腦部也有可能出現發育不完全的情況,可能導致新生嬰兒畸形並留下後遺症,甚至還會引起死亡。
預防意見
儘量避免去疫情高發地區,同時提醒已懷孕或備孕的女性,如果必須前往疫區區,應先諮詢醫生意見,在當地做好防蚊蟲準備,例如穿長袖衣服、使用防蚊蟲類藥物。同時,因為該病毒以伊蚊為傳播媒介,做好室內以及周邊環境的清潔非常重要,透過清理積水、垃圾等,可以有效減少伊蚊的繁殖空間,可能幫助減少寨卡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