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牙醫濫拍X光的新聞引發疑慮,不少市民擔心因要看牙齒而增加輻射的露暴,但你知道嗎?雖然很多人對輻射暴露有很深的恐懼感,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本來就存在天然的輻射源。
輻射的單位是西弗,1西弗等於1000毫西弗,1毫西弗等於1000微西弗。所謂的輻射劑量,跟輻射的強度及暴露時間,都有關係。
即使什麼都沒有做,大家所接受的天然輻射量,每年約在1.6毫西弗,也就是1600微西弗。而有些生活嗜好,也會增加輻射的暴露量,舉例來說:抽菸者,光是每天抽一包煙,一年下來所增加的輻射劑量,可達9毫西弗,也就是9000微西弗。
另以搭飛機為例,廣州白雲機場飛日本成田機場,來回一趟的輻射量,約在16微西弗左右,也就是說從廣州搭機去日本東京玩,約會有16微西弗的輻射量暴露。若是從白雲機場飛美國西部的洛衫機國際機場,來回一趟的輻射量,則約在90微西弗左右。
那牙科的X光片呢?牙科最常拍的X光片,包括有根尖片、咬合片、環口X光片,另外,與輻射劑量有關的常見影像檢查,還有牙科3D電腦斷層掃描。
根尖片:約5微西弗。
咬合片:約5到7微西弗。
環口X光片:約15到25微西弗。
牙科3D電腦斷層掃描:視照射的模式而定,約30到120微西弗。
到牙科看診,常見目的一是洗牙,二是檢查,叄是治療。我詢問過廣州德倫口腔口腔美學設計專家焦偉波醫生,什麼情況下,他會安排患者作X光的檢查,他的回答是,看過口內的狀況、牙科病史、潔牙習慣,若懷疑有肉眼無法確認的牙科問題,就需拍牙科的X光,甚至,牙科3D電腦斷層掃描來全面性地確認問題,藉以訂定合適的治療計畫。
舉例來說:一位口腔衛生維持得不好、潔牙時,沒有使用牙線清潔牙縫的習慣,而懷疑有肉眼看不見的牙縫間蛀牙時,就會安排根尖片、咬翼片的拍攝。此外,如果有牙齦流血、發炎或是刷牙時,牙齦會流血,經過臨床檢查後懷疑有牙周的問題時,也會安排根尖片的拍攝。
有些小朋友開始換牙,恆牙萌發有異常,或是青少年要開始長智齒時,有時候需要確認所有牙齒的狀況,就需要拍咬合片或環口X光片。若是因外傷撞到牙齒,會需要拍根尖片或咬合片來輔助診斷,決定後續的治療,也常需要作追蹤檢查來觀察受傷後的後續變化。
而根尖片、咬合片與環口X光片,所拍攝的影像範圍及精細度,皆不同,當範圍越小時,精細度會越好,範圍越大時,精細度會越差。原則上,若要仔細看少數幾顆牙齒,就拍根尖片,看較多顆牙齒,則考慮拍咬合片,看全口的牙齒,則考慮拍環口X光片。
環口X光片:紅圈處的第二大臼齒及智齒歪斜,影響第一大臼齒牙冠及牙周健康。
那什麼時候需要拍牙科3D電腦斷層掃描?牙科3D電腦斷層掃描的缺點是輻射劑量較高,優點是可以看比環口X光片更大範圍的影像。舉例來說:下顎的智齒,牙根有時會比較深,有可能會鄰近下顎齒槽神經,在拔除前,若能先作牙科3D電腦斷層掃描比較可以知道下顎智齒跟下顎齒槽神經間,在叄度空間前後左右的對應關係。在作植牙手術前,也會運用到牙科3D電腦斷層掃描作手術前的評估。
此外,在作齒顎矯正時,常常必須瞭解暴牙、戽斗、大小臉的主因,是單純來自牙齒,還是合併有骨骼的問題,這時候作牙科3D電腦斷層掃描可以看得更清楚,假使需要合併正顎手術來改變骨骼的結構時,也能夠了解下顎牙槽神經的走向及評估手術後對呼吸道空間的影響來擬定較完善的治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