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現象
上述兩種觀點,均沒有確切科學依據,入睡抽動是一種不受意志控制的急速肌肉不自主抽動,屬於生理反應,這和眼皮跳動、打嗝是一個道理,可能與入睡前疲勞、精神壓力大,大腦的神經處於緊繃狀態,所以可能會引起抽搐。或者睡前運動或者某種原因引起肌肉緊張,睡著之後肌肉開始放鬆,也會引起抽搐。與身體是否健康沒有直接關係。
與做夢有關
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人睡熟了,大腦依然會處於活躍狀態,如果此時做夢,或者想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人就會產生自然而然的排斥心理,想要逃離壞的處境,此時表現在四肢上,就是身體突然抖動一下。
大腦對身體的自然控制
80%的身體突然抖動一下,發生在人即將進入深度睡眠,還沒有睡著的時候。其實原理很簡單,人的潛意識和主觀意念都在提醒自己,該入睡了,可是此刻大腦還沒有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大腦被兩種糾結的情緒干擾,就會出現抑制性測試,控制身體突然抖動一下。
缺鈣
如果睡覺時,頻繁出現身體抽搐,抖動,可能與身體缺鈣有關。低鈣將增加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導致肌肉收縮,出現抽搐。
影響睡覺抖動的因素
睡覺時身體抖動無非就是病理性因素和生理性因素:
病理性的因素有:缺鈣引起的夜間驚厥;神經衰弱引起的反射;腸道寄生蟲引起了毒性反映;迴圈系統病變引起的肢體缺氧,從而引發的抽搐。
生理性的因素有:睡眠時植物神經反射;深度睡眠夢境引發的肢體反射。
打破假說
第一種假說,認為睡覺突然抖動,稱為“肌抽躍”,因睡覺時呼吸頻率降低的幅度太大,大腦會認為身體快要死亡了,所以它會發送一個脈衝使身體覺醒,表明你這時的身體機能不是很好。
第二種假說,認為是大腦工作中的一個小故障。入睡時,全身的肌肉開始放鬆,因為缺失一個反饋訊號,導致大腦誤以為這種肌肉放鬆是身體下落的危險資訊,因而調動運動系統以保護自己,從而產生肌肉抽搐。民間也流傳著,睡覺蹬腿是正在長高。
小貼士
偶爾抖動一下,對身體無妨,無須太在意;若因缺鈣所致,平時可多些含鈣高的食品,如牛奶、豆製品、骨頭湯等,適當補充鈣片,睡前泡腳,有助於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