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面板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面板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則流行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後由於積極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
麻風病分型及表現
麻風分為兩型。這兩型是身體對麻風菌抗病能由強到弱的譜,它的開頭是免疫力最強的結核型(TT),它的尾部是免疫力最弱的瘤型(LL)、中間是界線類(BB)、免疫力比結核型低,卻大於界線類的是界線類偏結核型(BT),免疫力低於界線類偏瘤型的稱之界線類偏瘤型。
結核型的麻風皮損是淺紅色斑,僅幾片,邊緣清楚,有時呈環狀,冷熱感覺消失,肘後的尺神經,耳後部的耳大神經粗大。
界線類偏結核型的皮損數量多,或隆起的斑塊不對稱,冷熱感覺消失,遲神經和耳大神經腫大。
瘤型麻風主要是面板有浸潤性的紅斑塊,如眉弓、耳垂,鼻粘膜有糜爛,四肢有紅色結節。
不同型別麻風病傳染性
它的傳染性取決於我們對麻風的分型,這個分型是依據病人對麻風菌的抵抗能力而定。結核型的麻風病人的抵抗能力最強,所以這型麻風病人身上查不到麻風菌,沒有傳染性。瘤型病人對麻風菌的抵抗力弱,身上能查到大量的麻風菌,所以傳染性極強。其它型的有傳染性,越靠近瘤型一側的傳染性越大,麻風菌主要存在於病人的面板與粘膜上,透過鼻粘膜及喉粘膜把菌排除體外,經其他人有破損的面板而傳染。如果人的面板沒有破損,麻風菌不能傳染上。
麻風病治療與預防
治療
要早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治療,可使健康恢復較快,減少畸形殘廢及出現復發。為了減少耐藥性的產生,現在主張數種有效的抗麻風化學藥物聯合治療。
1.化學藥物
(1)氨苯礬(DDS)為首選藥物。副作用有、藥疹、粒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障礙等。近年來,由於耐氨苯碸麻風菌株的出現,多主張採用聯合療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長期服用可出現面板紅染及色素沉著。
(3)利福平(RFP)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
2.免疫療法
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其他如轉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為輔助治療。
3.麻風反應的治療
酌情選用反應停(酞咪哌酮)、皮質類固醇激素、氯苯吩嗪、雷公滕、靜脈封閉及抗組胺類藥物等。
4.併發症的處理
足底慢性潰瘍者,注意區域性清潔,防止感染,適當休息,必要時須擴創或植皮。畸形者,加強鍛鍊、理療、針灸,必要時作矯形手術。
完成聯合化療的患者應監測至活動性症狀完全消失,且面板塗片查菌陽性者待陰轉後3個月查菌一次,連繼2次陰性者,面板塗片查菌陰性者待活動性症狀完全消失面板塗片查菌仍為陰性者,才為臨床治癒。
預防
1.及早發現病人。
2.用聯合化療普遍治療病人。
3.化學預防。
4.卡介苗接種。
5.麻風防治與綜合性衛生機構相結合。
參考資料
麻風病詞條 楊雪源 盛楠 百科名醫網
麻風病有哪些面板表現 姜國調 百科名醫網
麻風分幾型 姜國調 百科名醫網
麻風是否有傳染性,透過什麼方式傳染 姜國調 百科名醫網
麻風病詞條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