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媽媽不能吃的四大食物型別
1、辛辣刺激類食物
如: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花椒、胡椒、桂皮、八角、小茴香、咖啡、濃茶、咖哩等食物。
寶寶患有母乳性黃疸,作為媽媽,如果想正常餵奶的話,儘快使黃疸消退的話,應增加寶寶乳汁的攝入量,讓寶寶多吃多排,注意自己的飲食,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寶寶吃了自己的乳汁之後上火,影響黃疸的消退。
2、生冷性寒類食物
如:瓜果類——西瓜,梨,枇杷 ,水梨,草莓,椰子,柚子,柑,橙子,柿子,桑椹,荸薺,菱角,甜瓜,苦瓜,獼猴桃,羊桃,火龍果,山竹,羅漢果。
蔬菜類——黃瓜,茄子,芹菜,茭白,莧菜,馬齒莧,小白菜,西紅柿,香瓜,生地瓜,蕓薹,金針菜,花椰菜,空心菜,紫菜,生菜瓜,地耳,蓴菜,髮菜,菠菜,萵苣,馬蘭頭,白蘿蔔,冬瓜,絲瓜,竹筍,生藕,瓠
水產類——蛤,蚌,螃蟹,蜆肉,牡蠣肉,田螺,螺螄,蝸牛,生魚,生蝦,海蜇,鱉肉,海帶,紫菜,海藻。
肉禽類——兔肉,鴨肉,鴨蛋,豬腦,豬排骨湯,豬腎,豬血,蛙肉,馬肉。
其它類——綠豆,豆芽,豆腐,豆漿,豆豉,金針菇,草菇,蘑菇,胖大海,菊花,茶葉,石斛,甘蔗,蕎麥,小米,大麥,苡仁,金銀花,菜籽油,蘆根,石斛以及冷飯,冷飲料,冰冷食物等。
如乳母吃了生冷的食物,會使乳汁也變得有寒性,如果寶寶吃了母乳之後,會影響腸胃功能,繼而導致寶寶消化不良,從而影響膽紅素的排洩。
3、藥物類
如:茵梔黃口服液、茵陳口服液、樂托爾等治療黃疸的藥物
有些媽媽覺得寶寶黃疸應該吃些藥就退的快了,但又不忍心看著寶寶吃藥受苦,所以自己吃藥,透過給寶寶餵母乳間接把藥傳遞給寶寶,以為這樣就能幫助黃疸退去,但實際上最好不擅自吃藥,以免引起副作用,必要的時候,可進行光療或停餵母乳來治療黃疸即可。
4、黃色類食物
如:胡蘿蔔、南瓜、桔子等食物。
若寶寶確定為母乳性黃疸,且黃疸指數不高,不影響母乳餵養的話,母親應注意少食含黃色色素的食物,避免黃色食物使寶寶的臉蛋和身體愈加的泛黃。

重點:母乳性黃疸媽媽需忌口的食物
1、胡椒
凡溼熱型黃疸之人忌食之。如果媽媽餵奶也需要忌口。據《本草綱目》雲:“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辛走氣,熱助火,此物氣味俱厚。”《隨息居飲食譜》也認為:“多食動火燥液,耗氣傷陰”。對溼熱型黃疸之人來說,多食則易增劇病情,助長溼熱之邪,黃疸不易退去。
2、龍眼肉
甘溫果品。《本草匯言》說它“甘溫而潤,恐有滯氣”。溼熱性黃疸應多食清淡利溼之物,龍眼肉滋膩助熱,不利溼熱之邪的排洩,故陽黃與陰黃之人皆不宜食,所以為了保證寶寶喝奶正常,媽媽也需忌口。
3、鵝肉
民間視為大發之物。唐代食醫孟詵認為“多食令人發痼疾”。明·李時珍也指出:“鵝,氣味俱厚,發風發瘡。”《中藥大辭典》中說:“溼熱內蘊者勿食。”陽黃為溼熱型黃疸,故多食鵝肉則弊多利少,甚至有弊無利,加重病情。
4、羊肉
性溫,味甘,黃疸之人多為內有溼熱,燻蒸肝膽,膽液外洩而發黃。《金匱要略》中早有告誡:“有宿熱者不可食之。”黃疸之病屑“內有宿熱”之疾,法當忌食。《隨息居飲食譜》也早有告誡,認為“疸病均忌”。
5、雞肉
性溫,味甘,黃疸多屬肝膽溼熱內蒸,飲食宜清淡不宜溫補。《醫林纂要》認為雞肉“肥膩壅滯,有外邪者皆忌食之。”實際上內外有實邪者皆當忌食,清代食醫王孟英就明確告誡:“疸症忌之。”尤其是溼熱偏重的陽黃之人,更不宜食。
6、醍醐
為牛乳製成的食用脂肪。能滋陰、養營、潤燥,而黃疸或為寒溼為患,或為溼熱蘊結肝膽,而醍醐滋膩養陰,不利溼邪排洩。這正如《隨息居飲食譜》所言:“中虛溼盛者均忌之。”所以,無論陽黃或陰黃之人,皆不宜食。
7、蚶肉
性溫,味甘,有補血溫中的作用。根據清代食醫王孟英的經驗,溼熱黃疸者不宜多食,他在《隨息居飲食譜》中指出:“蚶,多食壅氣,溼熱盛者忌之。”陽黃之人為溼熱內蘊肝膽,故當忌服。
8、白酒
又叫燒酒,屬於一種烈性酒,含酒精成分高,在體內要經肝臟被氧化分解。由於燒酒性屬火熱,純陽毒物,黃疸之人飲之,勢必加劇邪熱更甚。同時又直接損害肝細胞,加深黃疸。所以,黃疸病人切勿飲酒,尤其是烈性白酒。
9、人參
性溫,味甘,為溫熱性補氣強壯食品,有助熱上火動血之弊。黃疸之人多以溼熱之邪為患,尤其是急性黃疸之人,多屑中醫熱證、實證,宜吃清淡利溼之物,忌吃溫熱補益之品,尤其是人參,甘溫助火,陽黃之人更應忌食。
10、南瓜
為甘溫益氣之物,多食有阻遏氣機之弊。《本草綱目》認為“多食發黃疸”。清·王孟英也認為“疸痢脹滿皆忌之”。故陽黃之人溼熱壅滯者,應忌之。
母乳性黃疸媽媽吃什麼退黃疸
1、茵陳鯽魚湯
功效:有助於下奶、退黃疸、清溼熱、健脾和胃。
食材:茵陳30克,鯽魚300克,蔥末5克,薑片5克。鹽3克,料酒10克,植物油20克。
做法
(1)鍋內倒入適量清水,放入洗淨的茵陳,大火煮開後,改用小火煮約20分鐘,去渣取汁備用。
(2)將鯽魚去鱗、鰓、內臟,洗淨;在魚身上劃上花紋,抹上少許鹽和料酒,醃製片刻。
(3)炒鍋加油燒熱,將鯽魚入鍋,煎至兩面金黃。
(4)將茵陳汁倒入鍋內,放入薑片,用中火煮約10分鐘,加入鹽,撒上蔥花即成。
2、蘆筍玉米鬚粥
功效:具有清熱利溼,健脾退黃的作用。
食材:取蘆筍50克,玉米鬚200克,薏芯仁5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將鮮蘆筍、玉米鬚洗淨,與薏苡仁、粳米同放入沙鍋,快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煨煮30分鐘,粥黏稠即成。早晚兩次分服,食粥,嚼服薏苡仁、蘆筍。
3、蒲公英稠米湯
功效:可清熱解毒,消退黃疸。
食材:取鮮蒲公英500克,稠米湯200毫升。
做法:將鮮蒲公英搗爛後,用潔淨紗布包裹,絞壓取汁,對入米湯中,攪拌均勻。早晚兩次分服或當飲料,分數次飲用。
4、益生菌
比如媽咪愛等,能促進腸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促使結合膽紅素還原成尿膽原,隨糞便排出,降低血中未結合膽紅素。
5、思密達
思密達與黏液糖蛋白結合有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禦功能,不影響腸道營養物質的吸收,可防止膽紅素在腸道內重吸收,並可吸附膽紅素隨糞便排出體外,加速膽紅素的排出,達到退黃的目的。
母乳性黃疸什麼情況下需要停餵母乳
當膽紅素水平超過255μmol/L(15mg/dl)時,需暫停母乳。
由於寶寶生後第一個星期的黃疸,有可能是因為餵食不足所導致脫水,或者是由於母乳內的某一成分導致黃疸消退延遲,所以一般不用終止母乳餵食。但如果黃疸程度明顯,可以暫時停止母乳餵養72小時,用嬰兒奶粉輔助。如果在72小時之內黃疸改善再重新餵食母乳,膽紅素可能會稍微回升2~4 mg/dL,對寶寶不會有影響。
母乳性黃疸多久可消退
3個月左右可完全消退。
母乳性黃疸常發生於生後1~2周,可持續至8~12周,通常寶寶在1個月左右可見明顯消退,第2個月逐漸消退,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