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為什麼更容易出汗
中醫認為汗是由面板排出的一種津液,汗液能潤澤面板,調和營衛,維持體內陰陽平衡。小兒由於形氣未充、腠理疏薄,加之生機旺盛、清陽發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比成人更容易出汗。
也就是說,小孩子新陳代謝旺盛、活潑好動,尤其是嬰幼兒,面板含水量及微血管的分佈都比成人要多,所以由面板蒸發的水分也較多。且小孩子對寒熱的調節能力比成人要差,所以小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出汗是正常現象。
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
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區分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呢?
如果孩子是因為天氣炎熱、衣被過厚,或餵奶過急,或劇烈運動,或進食熱量高的食物之後出汗,且沒有其它疾病表現,一般屬於生理性出汗。
寶寶睡著了容易出汗,如果多在上半夜剛入睡時出汗,深睡後汗液便會逐漸消退,這也屬於生理性出汗,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病理性出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汗證”,是指小兒在正常環境和安靜狀態下,全身或區域性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的一種病證。多發生於5歲以下小兒。
小兒汗證常有自汗、盜汗之分:
①盜汗:睡覺的時候出汗,醒來後汗止;
②自汗:在安靜時且未著過多衣物,室內溫度並不高的情況下出汗,不分晝夜。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分析,病理性出汗可見於以下疾病:
①感染性疾病:如:傷寒、肺炎、結核病、瘧疾等。
②營養性疾病和代謝疾病,如:佝僂病活動期,這是嬰兒最常見的多汗原因,一般有未足量補充魚肝油或少見陽光史;還有Ⅱ~Ⅲ度營養不良、糖尿病、低血糖等。
③結締組織病,如:風溼熱、類風溼病、全身播散性紅斑狼瘡等。
④迴圈功能不全,如: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等危急重症,可出現全身溼冷。
⑤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⑥精神因素,如:小兒緊張、興奮、感到恐懼或受到驚嚇等。
⑦藥物作用,如:使用解熱鎮痛藥,布洛芬等藥物後出汗。
以上疾病中,佝僂病的出汗常發生在入睡後的前半夜,頭部汗出明顯為特點,且多伴有“枕禿”;結核病的出汗以整夜均可見汗出為特點,同時伴有低熱、疲乏無力、食慾減退、面頰潮紅等症狀。
小兒汗證應該怎麼治療
如果是由原發病引起的異常出汗,當然應該先治療原發病。比如佝僂病的孩子,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有結核感染的孩子應當抗結核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規範服用藥物治療。
如果排除了基礎疾病,或這些原發病經過治療已經得到控制後,孩子仍然有異常出汗,當然要考慮選擇中醫內外合治。
中醫認為,汗證多屬虛證。自汗以氣虛、陽虛為主;盜汗以血虛、陰虛為主,因此,補虛為其根本。但是,臨床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多汗表現為溼熱燻蒸之實汗,此時又當以瀉為主要治法。辨證多分為以下幾型。
(一) 辨證治療
1.肺衛不固:自汗出,以頭頸、胸背明顯,動則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華,易感冒。治以益氣固表,方選玉屏風合牡蠣散加減。
2.營衛失調:自汗為主,汗出遍身,撫之不溫,畏寒惡風,胃納不振。治以調和營衛,方選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3.氣陰虧虛:盜汗為主,形體消瘦,心煩少寐。治以益氣養陰。方選生脈散加減。
4.溼熱蒸迫:汗出多,以額、胸為甚,汗出膚熱,汗漬色黃,口臭,便幹。治以清熱瀉脾,方選瀉黃散加減。
(二)外治法
除了中藥湯劑內服之外,也可以配合藥物外治,比如湖南中醫附一自制的止汗敷臍貼,可以輔助治療汗證;小兒推拿,對汗證也有一定的療效。足浴法:五倍子、烏梅、艾葉,煎水足浴,也可以試用。
小兒多汗應該怎麼護理
1.對於多汗的寶寶,家長們注意及時增減衣物,及時在寶寶把衣裳汗溼後幫寶寶把身體擦乾,避免寶寶著涼,不要讓空調或者風扇對著寶寶直接吹。而且還要注意給寶寶及時補充水分。
2.如果是有佝僂病早期相關表現的寶寶,家長們就要注意了:魚肝油要足量補充,出太陽時要多帶寶寶到戶外活動,如果上述症狀無明顯好轉,家長們就要帶寶寶到醫院,行微量元素檢測、維生素D含量檢測等相關檢查,並遵照醫囑進行相關治療。
如果是懷疑結核病的寶寶,則要注意至醫院行肺部X線檢查或做結核菌素試驗以便及時診療。如果考慮其它疾病,也應該帶孩子到醫院完善相關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