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壓休克期治療應針對休克發生的病理生理變化,補充血容量,糾正膠體滲透壓和酸鹼平衡,調整血管舒縮功能,消除紅細胞、血小板聚集,防止DIC形成和微迴圈淤滯,維護重要臟器功能等。
一、發熱期 1、抗病毒:發病4天以內患者,可應用利巴韋林1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持續3~5天進行抗病毒治療。利巴韋林早期治療能抑制病毒、減輕病情和縮短病程。 2、改善中毒症狀:嘔吐頻繁者給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肌內注射。高熱以物理降溫為主;忌用強烈發汗退熱藥,以防大汗而進一步喪失血容量。中毒症狀重者可給予地塞米松5~10mg靜脈滴注。 3、減輕外滲:應早期臥床休息,輸注平衡鹽注射液1000ml/d左右。為降低血管通透性可給予蘆丁,維生素C等。高熱、大汗或嘔吐、腹瀉者可適當增加。發熱後期給予20%甘露醇注射液125~250ml,以提高血漿滲透壓,減輕外摻和織水腫。
二、低血壓休克期 1、補充血容量:宜早期、快速和適量。即出現低血壓傾向時就應早期補充血容量。要適量,避免補液過多引起肺水腫、心力衰竭。液體應晶膠結合,以平衡鹽為主,切忌單純輸入葡萄糖注射液。因為輸入的葡萄糖在體內氧化後即為低滲水溶液,很快透過受損的血管滲入周圍組織,不能達到補容目的。 2、糾正酸中毒:休克引起組織臟器血液灌注不足,氧化過程障礙,乳酸形成增多,導致代謝性酸中毒,若不進行糾酸,易誘發DIC,且能降低心肌收縮力和血管對血管活性物質的反應性,不利於休克的糾正。糾酸主要用5%碳酸氫鈉注射液,可根據二氧化碳結合力結果分次補充,或60~80ml/次,根據病情給予1~4次/d。由於5%碳酸氫鈉注射液滲透壓為血漿的4倍,不但能糾酸尚有擴容作用。 3、血管活性藥和腎皮質激素的應用:經補液,糾酸後血紅蛋白已恢復正常,但血壓仍不穩定者,可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如多巴胺100~200mg/L靜脈滴注,具有擴張內臟血管和增強心肌收縮作用。山莨菪鹼具有擴張微血管解除血管痙攣作用,可應用0.3~0.5mg/kg靜脈滴注。
三、少尿期 1、穩定機體內環境: 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由於部分患者少尿期與休克期重疊,因此少尿早期需與休克所致的腎前性少尿相鑑別。少尿期電解質紊亂主要是高血鉀,因此不宜補充鉀鹽,但少數患者可出現低血鉀,故應根據血鉀和心電圖的結果,適量補充。若尿相對密度>1.20,尿鈉<40mmol/L,尿尿素氮與血尿素氮之比>10∶1,應考慮腎前性少尿。可輸注電解質溶液500~1000ml,並觀察尿量是否增加。亦可用20%甘露醇注射液100~125ml,推注,觀察3h若尿量不超過100m1,則為腎實質損害所致少尿,宜嚴格控制輸入量。 2、導瀉和放血療法: 導瀉:為預防高血容量綜合徵和高血鉀,可以進行導瀉,以透過腸道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和鉀離子,但必須是無消化道出血者。可用50%硫酸鎂溶液40ml或大黃10~30g煎水,2次/d或3次/d,口服。一般常用甘露醇25g,2次/d或3次/d,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