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哺乳期要謹慎用藥
哺乳期用藥,很多藥物殘留會進入媽媽的母乳中,俗稱“過奶”。若此時餵養寶寶,藥物則會隨著母乳進入寶寶體內,對寶寶產生一定的影響。
因為嬰幼兒發育不完全,代謝功能不成熟,對很多藥物的排洩能力還非常低,儘管進入母乳的藥物濃度很低,但對寶寶來說影響還是很大的。
例如:媽媽服用含有咖啡因的藥物,身體清除一半的咖啡因只需大概4小時,而嬰幼兒則需要大概80小時。
因此,在哺乳期用藥時一定要謹慎。
哺乳期用藥的原則
1
哺乳期用藥的危險性等級分為L1~L5五類。
最好選用L1~L3級的藥物,相對較為安全,服用期間不需要停止哺乳。
若需服用L4、L5級的藥物,需要停止哺乳,恢復哺乳需要諮詢醫生。
2
用藥要遵循以下原則:
能夠區域性用藥就不全身用藥;
能口服就不要打吊瓶;
能用老牌藥品就不要使用剛研發的新藥;
3
選擇半衰期短的藥物,每種藥物的半衰期一般在使用說明書有註明。
假設A藥物需要經過3個半衰期才能完全被身體代謝排出體外,而A藥物的半衰期為1.5小時,則可計算出A藥物要完全排出體外需4.5個小時,也就是說服藥4.5小時後哺乳最為安全;
4
哺乳期服藥應給予最低的有效藥量,以降低母乳中藥物濃度,減少對寶寶的傷害;
若服用較為安全的不需要停乳的藥物,應在哺乳後立刻服藥,最好間隔4小時再進行下次哺乳;
5
哺乳期不得擅自亂用藥,若有需求,應到醫院與醫生溝通,並遵醫囑用藥。
切忌絕不用藥
很多媽媽覺得,這麼謹慎用藥,那還不如孕期和哺乳期都不要用藥就好了。
實際上,有些病症(如持續高燒),如果不用藥,對寶寶的危害將遠遠大於藥物產生的影響,所以不管是孕期還是妊娠期間,一旦出現相關疾病,都是需要用藥的。
但注意,在用藥前最好要諮詢醫生,以及用藥的種類與量度,也需要謹慎選擇及服用。
媽媽在哺乳期應避免哪些藥物
抑制泌乳藥物
常見的有避孕藥、溴隱亭等。
抗腫瘤藥物
如環磷醯胺、阿黴素、氨苯喋啶等,都有較大副作用,可抑制寶寶機體免疫及骨髓造血功能,並有一定的致癌機率。
抗精神藥物
如苯巴比妥,會使寶寶嗜睡、面板出現“出血點”等症,嚴重則會影響寶寶智力發育,損傷肝臟。
抗凝藥物
如肝素、阿司匹林、潘生丁等,可引發寶寶凝血機制障礙,引起出血等。
抗甲狀腺藥
如他巴唑、D860、硫氧嘧啶等,可能會造成寶寶甲狀腺功能低下;硫脲嘧啶可導致寶寶甲狀腺腫和顆粒性白細胞缺乏症。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如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可導致寶寶肝腎功能受損和引發耳毒性耳聾。
四環素
會影響寶寶牙齒及骨骼發育,導致牙釉質發育不全,牙齒髮黃等。
氯黴素
可造成寶寶出現灰嬰綜合徵,出現腹瀉、嘔吐、迴圈衰竭、皮膚髮灰等,還會使寶寶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影響,引發貧血。
喹喏酮類抗生素藥物
如氟哌酸、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等,可影響寶寶骨骼發育。
甲硝唑
會造成寶寶出現厭食、嘔吐現象。
磺胺藥
可使寶寶肝臟及腎臟功能受到損傷。
利血平
可造成寶寶昏睡、鼻塞。
中藥類
如:生馬錢子、生川烏、生草烏、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雪上一枝蒿、紅粉等具有一定毒性,不適宜在哺乳期服用。
除了內服藥外,使用外用藥也需注意:
若是用於非乳頭非乳暈的外用藥,可跟平時一樣處理,但要注意不要接觸到寶寶的面板,更不能讓寶寶誤食;
若是用於乳頭、乳暈的外用藥,如乳頭被寶寶咬傷,推薦使用羊脂膏,即使寶寶誤食,也無大礙。
如果用其他藥物,則需要在哺乳之前洗乾淨,不要讓寶寶接觸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