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目前公認本病系自身免疫病,據臨床及實驗研究,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 5%的病人有家族發病史。患者親屬中如同卵孿生DR2、DR3姐妹、母女等患本病的機會更多。晚近免疫遺傳學研究證明,大多數病人與DR2或DR3相關。當C4a缺乏時SLE患病率增高。T細胞受體同SLE的易感性亦有關聯。TNF-α低水平可能是狼瘡性腎炎的遺傳基礎。
2.環境因素 本病常在下列因素作用下發病或者使病情惡化:
1病毒感染:許多事實提示本病可能與慢病毒C型RNA病毒感染有關。NZB/NEW F1小鼠組織中分離出C型RNA病毒,並在腎小球沉積物中查到抗C型病毒抗體。在人類發病中尚未證實與任何病原體有直接關係。病原體可能只是一種多克隆B細胞刺激因素而促發了本病。
2日光及紫外線:25%~35%的SLE病人對日光過敏。大多學者認為本病與日光中的紫外線有關。紫外線的照射使面板的DNA轉化為胸腺嘧啶二聚體提高了免疫原性,並使角質細胞產生白介素1,增強了免疫反應。
3性激素:本病發病女性遠較男性為高,但在兒童和老年人此種差別並不明顯,提示生育期體內雌性激素水平對SLE的發病起重要作用。妊娠時SLE病情的變化亦與性激素水平有關。妊娠初3個月病情加重,與孕婦血中雌激素水平增高有關。此後由於孕酮水平迅速增高,孕酮與雌二醇的比值相應增高,從而使病情相對穩定,產後孕激素水平降低,病情可能再度加重。晚近發現,SLE患者血清中泌乳素值升高,導致性激素的繼發性變化,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4藥物:有些藥物是半抗原,一旦進入已處於超敏狀態的SLE體內則誘發免疫應答而誘發SLE症狀。此類藥常見者有:青黴素、鏈黴素、頭孢菌素、磺胺類、保泰松、金製劑等,通常停藥不能阻止病情發展。另一類是引起狼瘡樣綜合徵的藥物,如肼屈嗪、普魯卡因胺、氯丙嗪、苯妥英鈉、異煙肼等。此類藥物長期和較大量應用時患者可出現SLE的臨床症狀和免疫學改變。這類藥物性狼瘡樣綜合徵在停藥後症狀能自行消退或殘留少數症狀不退。藥物引起狼瘡樣綜合徵與特發性紅斑狼瘡的區別為:①臨床表現輕,累及腎、面板、神經系統少;②發病年齡較大;③病程較短和輕;④血中補體不減少;⑤血清單鏈DNA抗體陽性。
5生物製品及血製品:透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生物製品如丙種球蛋白、疫苗、轉移因子、干擾素、免疫核糖核酸等對亞臨床型SLE患者來說是急性發作的敏感激發因子,一旦激發病情急性發作,即使停藥也不能終止其發展。臨床對SLE患者輸血包括血漿、血有形成分、白蛋白等可造成不可逆轉的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由此說明生物製品及輸血皆為SLE的誘發因素或惡化因素。
6食品:國內外的臨床資料均證實,日常飲食成分對SLE的發作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我國誘發SLE發作的食品中,最常見者為無鱗魚海魚有巴魚、臺巴魚及刀魚,淡水魚為黑魚、鯰魚、幹鹹海產品各種魚乾、海米等。另外含補骨脂素的食物,如芹菜、無花果等;含聯胺基因的食物,如蘑菇,煙燻食物等;含L-刀豆素類的食物,如苜蓿類種子、其他豆菜類,也與本綜合徵有關。這些常被臨床工作者及病人所忽視,嚴重地干擾了或影響了病程的轉歸。
7情緒及心理狀態:長期處於緊張情緒狀態及過度受壓抑狀態者,或已處於靜止狀態的SLE者,一旦受到嚴重精神刺激或者情緒過度受抑制,則容易誘發病情急性發作,此種情緒效應是透過神經-免疫-內分泌網路起致病作用。這種情況在SLE的女性多見,因為女性的神經免疫內分泌調節作用較男性弱,起關鍵作用的還是雌性激素對該網路的調控作用較雄性激素弱。
3.免疫反應異常 一個具有 LE 遺傳素質的人,在上述各種誘因的作用下,使抗體的免疫穩定機能紊亂,表現為B淋巴細胞高度活化而產生多種針對自身組織,包括細胞核及各種核成分、細胞膜、細胞質、各種組織成分的自身抗體,其中尤以抗核抗體為重要。引起B細胞功能亢進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①抑制性 T細胞喪失,不僅在數量上,且其功能亦降低,使其不能有效地調節B細胞,從而使大量自身抗體形成而致病。②有人認為是由於輔助性T細胞功能過強,引起免疫調節障礙,產生大量自身抗體。③亦有人提出可能是單核細胞或巨噬細胞的活力過度,透過產生某種因子,刺激輔助性T細胞,或直接刺激B細胞,引起自身免疫。④有人在狼瘡鼠中發現早期有B細胞的過度活躍,但沒發現調節T細胞的缺陷,提出產生自身抗體的B淋巴細胞株逃脫了T細胞的控制調節,即在T淋巴細胞調節功能正常時,亦能產生自身抗體。
SLE患者有細胞因子分泌異常。IL-1由單核-巨噬細胞合成,它可使SLE的B細胞增殖,介導B細胞產生IgG,形成免疫複合物,引起組織損傷。IL-1可誘導IL-6、IL-8、TNF-α等炎性因子產生,與狼瘡腎炎發生有關。約50%患者血清中IL-2水平升高,幾乎所有患者有高水平的IL-2R,且活動期較緩解期高。IL-2主要由CD4 T細胞所產生。SLE患者IL-6水平升高,與中樞神經系統受累有關。在SLE活動期,IL-10水平升高,IL-10在B細胞異常活化中起重要作用。
SLE病人血液中出現的自身抗體大體分以下幾類:一類為針對DNA、核蛋白等細胞核成分的抗體,統稱為抗核抗體,它是所檢查的自身抗體中種類最多者,現已知有30多種。在這些抗體中,有的對某種疾病特異性高,如抗ds-DNA和抗Sm抗體是SLE的特徵性抗體。所謂LE因子即抗DNA抗體,它在血中與DNA形成免疫複合物,沉積在全身各處的小血管。在補體參與下引起小血管炎,並因此引起腎炎、關節炎、心內膜炎,肺、肝、面板及神經病變。抗核抗體作用於白細胞的細胞核,二者可被吞噬細胞所吞噬,此種吞噬細胞即LE細胞。
另一類為針對血細胞的自身抗體,如抗紅細胞抗體、抗粒細胞抗體、抗血小板抗體和抗淋巴細胞抗體,可引起溶血性貧血、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淋巴細胞減少等。此外,尚有類風溼因子、抗線粒體抗體、抗微粒體抗體、抗凝血因子抗體及抗心磷脂抗體等。
二發病機制
SLE是以全身免疫異常而致多器官受累為特徵的疾病。病理表現為自身抗體產生和免疫複合物沉積。抗體產生和免疫複合物清除調節的缺陷導致組織的損傷。
1.要解釋SLE的發病機制都必須先回答下列臨床現象 ①SLE在任何種族中均有發病,某些種族較其他種族更易患病,這提示本病有遺傳基礎。如SLE在非洲裔美洲人和亞洲人中更為常見,而在白人則較少見。另外,本病的臨床表現和病程在不同種族的患者也有所不同。非洲裔美洲人和東方人的SLE患者病情較白人重。然而,有趣的是,非洲裔非洲人罕有發生重病的。這提示環境的改變可使SLE的發病和臨床表現發生變化。②某些環境因素,最明顯的是紫外線照射,可誘發或加重SLE。另外,發現某些藥物如肼屈嗪和異煙肼等,也可誘導產生SLE樣症狀。③SLE主要見於生育年齡婦女。在男性和老年人少見。另外,病情的活動性會隨生理性性激素水平的週期變化而波動,例如妊娠和哺乳。口服避孕藥也可誘發或加重SLE。
2.SLE的發病機制很複雜,為多種基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據認為這種相互作用啟用T細胞,活化的T細胞反過來再啟用B細胞,導致過多的自身抗體產生。被自身抗體損傷的組織和異常凋亡的細胞所產生的自身抗原進一步驅使T細胞活化。圖1為SLE發病過程的概圖。
作者將對遺傳性和環境性促發因素、性別和性激素的影響、凋亡過程缺陷、細胞因子網路異常以及包括自身抗體形成和免疫複合物異常沉積在內的T和B細胞功能改變等進行綜述。
1SLE的動物模型:雖然詳細地描述以往在動物所做的SLE發病的研究不是本章的範圍,但有關大家常研究的動物模型的背景資料還是有用的,而且對本章後面幾節的討論也有幫助。這些背景資料的要點是:①紐西蘭雜交鼠模型——紐西蘭黑鼠NZB和紐西蘭白鼠NZW的雜交第一代F1發生狼瘡樣疾病;②有LG/J、AKR/J和C3H/Di混合遺傳背景的MRL小鼠;③C57BL/6JB6和SB/Le鼠的重組純系BXSB/MpJBXSB小鼠。這3種小鼠發生進行性重度腎小球腎炎,主要是瀰漫增殖性狼瘡腎炎DPLN。研究得最多的MRL和BXSB小鼠還存在加速狼瘡樣疾病的單基因突變。MRL-lpr/lpr小鼠為Fas基因中有淋巴增殖性突變的純合子小鼠,雄性BXSB小鼠攜帶Y連鎖的Yaa基因。
與人類SLE一樣,所有這些小鼠均產生針對包括抗ds-DNA抗體在內的抗核抗原的高水平IgG型自身抗體。這些自身抗體可能透過在腎小球的原位免疫複合物沉積而介導腎炎。狼瘡易感小鼠也產生抗內源性xenotropic病毒糖蛋白gp70等其他自身抗原的抗體。這些自身抗體也與小鼠狼瘡的發病機制相關。除腎炎之外,這些小鼠模型還有其他的腎外病症。這些病症包括如既有淋巴結腫大又有脾臟腫大的淋巴增殖性病變、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血管炎、血栓形成和關節炎。
許多檢測小鼠狼瘡的遺傳基礎研究是在這3種小鼠中進行的。透過這3種小鼠與無自身免疫病小鼠配對雜交,有可能找到超過20個與不同自身免疫表型相關的基因位點。在所有這3種主要的狼瘡易感動物中,均發現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中的基因參與了狼瘡的發病。位於第1號染色體的一些位點不僅發現於上述3種的每1種小鼠中,而且在人類也發現了它們。然而,這些研究所確定的特異性基因的同一性尚不清楚。
2SLE的遺傳學:基因易感性是SLE重要的危險因素。有關的證據如下:①SLE患者的所有親屬中約27%、一級親屬中約15%,患一種自身免疫病;②SLE患者的一級親屬中1.7%~3%發生SLE,而健康者的一級親屬中僅有0.25%~0.3%患SLE;③同卵雙生比異卵雙生的患病一致率高10倍;④同卵雙生之間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臨床表現相似。
3目前的研究提示,SLE是一多基因的疾病,雖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