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當以防為主
養生又稱道生、攝生,是養生之道。天有三寶是日月星﹐地有三寶是水火風﹐人有三寶是精氣神。到底這個精氣神是什麼呢?“精氣”也就是“正氣”(真氣),泛指生命的精華物質及其功能。你比如說人的津液,人的血液,都可以說算精。有了這個物質基礎才能生成氣,氣本身就是動力,就是能量,就是活力。所以有了精,才能有氣,精氣充沛了,才能體現出神。養生的內容非常廣泛,方法也很多,歷代的養生家積累了極為寶貴的經驗。
養生,要把“防”放在第一位。《黃帝內經》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張仲景《金匱要略》開篇即講“上工治未病”。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也提到“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人應該自己重視自己的健康。以“治療為輔,預防為主”的思想來進行,事先能夠防範於未然。只有保證健康的身體,才能去更好地應付自己的工作。過去往往強調帶病堅持工作,現在有病應該趕緊去醫院早做治療,不要失去治療的機會,所以防是最主要的。
養生的方法
養生的方法大體歸納有三,一為食養,二為藥養,三為氣養。
食養,最簡單的就是不要吃得過飽,吃東西吃到嗓子眼,打著飽嗝,這就過了;
藥養,可以適當地吃些藥,幫助調節身體;
氣養,則是鍛鍊自己的正氣,增強自己的免疫力。
外在的病邪,應隨時隨地注意防禦。同時內在的心情要安定清淨,沒有雜(欲)念,防止情緒的波動,使體內的真氣和順,這樣,精神自然充滿(沛)。最主要的是扶正,“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體正氣十足,病邪自然無法侵襲。
能吃能喝不健康,會吃會喝才健康,胡吃胡喝必遭殃,貪吃貪喝身體就會垮了。早晨起來,喝一兩杯白開水,這是非常好的。能淨化腸胃,稀釋血液黏稠度,對身體有益。民以食為天,有的人平時健康但他不一定長壽,有的人很長壽,但他不一定健康。
為什麼呢?比如運動員健康不健康,然而有好多運動員就是因為超負荷的運動,透支太過,實際上就是透支生命,往往就是死在運動場上。
《內經》有“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記載。所以,人應當順其自然,飲食要有節制,有勞有逸,勞逸適度,動靜結合,心態平衡。人本於天地,在大自然中生活,就不能違背其運動規律。如一天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個小時),吃飯工作、休息、睡眠各八小時,這就符合一晝夜陰陽轉化的自然規律。按大自然和人體變化的規律來調節,隨著天氣的變化來增減衣服,四時(春夏秋冬)的節氣轉化調配飲食,因時因地制宜。工作再忙,時間再有限,你也要找出時間來,做些有益自己的活動。不要太過勞、透支健康。
現代人重視疾病有餘,重視健康不夠,更不用說養生了。健康還是不健康,活的生活要有質量。人離不開水,活著離不開水。“活”字三點水一個舌頭的舌,這舌旁老有水那才能活,口腔裡頭津液老不足,老感覺口乾舌燥,那就是說明你這個身體不是太好。身體好的人那個唾液是很豐滿的,所以這個活字,古人造字確實有它一定的道理。
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八十不為奇。現在條件這麼好,八十歲算下壽,九十歲算中壽,一百歲算上壽,一百二十歲才算高壽。人是不是能活一百多歲啊?完全可以。為什麼很多人活不到呢?那是因為保健養生沒學到位,沒有自己把自己身體休息好。從養生的角度來看,防重於治,有了病再治就晚了。
《黃帝內經》中講的非常精闢:“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猶渴而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說的就是預防勝於醫療。當身體發病後,再去找醫生,就像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打造武器,不就什麼都晚了麼?
健康有五個標準
單從身體健康來講,健康有五個標準:一、頭腦清醒。思維不亂,有條不紊,能夠回憶往事;二、能吃。每餐吃個七八成飽,七成最好,有一點飢餓感,那是最好的健康狀態;三、能睡。躺下沒兩三分鐘就能睡著,醒來有精神,這就是睡得好,即睡眠質量好;四、二便通暢。小便通利,大便通暢,保證每天一次大便。人慾長生,腸必常清;五、腿腳利索。
飲食要雜合理搭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亞洲人的飲食比例以“433”為宜,就是400克糧食,包括米麵、豆類、薯類、芋類等,300克蔬菜和水果及300克的蛋白質和脂肪。要吃得雜,每天至少吃30種以上的各種食物,並且要認真地吃早餐。吃得雜就能把七大類營養素都吃到了,七大類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元素、水、膳食纖維都在雜食裡。
三餐的量也是以“433”為準,就是早餐佔四成,要吃得好,吃得適量;午晚餐各佔三成,簡單即可。早晨起來不吃早點,不良影響很多,尤以膽汁濃度高易形成結石為重,所以早餐一定要吃好。如果再苛求一點,老年人的份量最好是“442”,即早餐吃四成,午餐吃四成,晚餐吃兩成。晚餐老人家吃得過飽影響睡眠,中醫說“少吃一口,舒服一宿”。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也是少食多餐,晚餐少吃有利於老年人的消化吸收。
科學節食有利養生
有不少人在吃的問題認識上存有誤區:其一,覺得吃得多比吃得少舒服,是一種享受;其二,覺得吃得越多營養就會越充足;其三,認為食慾是生理反應,要順其自然,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如此才有利健康。顯然,以上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極不科學的。其實,吃多了並不舒服。人在吃多的情況下,不僅不會充分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反會加重胃、腸、肝、膽、胰等消化器官的負擔,造成這方面的疾病。
所以,為了健康長壽,還是要節食。節食要講科學,應按各自生活學習和工作不同情況制訂食量標準。這裡還有一個簡便制訂食量標準的方法,就是可以跟著感覺走:如果你沒有胃腸疾病的話,但經常打飽嗝、泛酸、上腹部有脹滿感、口臭、舌苔厚、放屁較多、大便不爽、易睏倦、精神遲鈍、手腳心發熱和進食前及睡前尚存有飽脹感,這就提示您吃多了,應該考慮在進餐時要注意減少食量。
最後還要提一個錯誤,那就是節儉,怕浪費。比如一頓飯吃著吃著剩了點菜或米飯,不吃倒掉覺得怪可惜的,於是勉強吃下,這是大家難過的一關。其實這也是不對的,吃下去沒有好處,何必把它勉強吃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