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中比較通用的有國際Lennard-Jones標準,國內1993年太原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簡稱太原標準。儘管具體內容有所不同,兩者的側重點仍在於排除診斷,內鏡及組織學特徵。
1、臨床表現:有持續性或反覆發作熟液巾使、腹痛、不同程廢的今身症狀。不應忽視少數只有便秘或無血便的患者。眺往文及體檢中要注意關節、眼、面板、口腔和肝脾等腸外表現。
2、結腸鏡所見: ①黏膜有多發性淺潰瘍,伴充血、水腫,病變大多從宜腸開始,且呈瀰漫性分佈; ②動膜粗糙呈細顆粒狀,豹膜血管模糊,脆易出血,或附有膿性分泌物; ③可見假性息肉,結腸袋往往變鈍或消失。
3、黏膜活檢:組織學檢查為尖性反應,同時常可見糜爛、潰瘍、隱窩膿腫、腺體排列異常、杯狀細胞減少及上皮變化。
4、腸易激綜合徵:發病與精神、心理障礙有關,常有腹痛、腹脹、腹鳴,可出現便秘與腹瀉交替,伴有全身神經官能症症狀。糞便有黏液但無膿血,顯微鏡檢查偶見少許白細胞,結腸鏡等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5、結腸血吸蟲病:有血吸蟲疫水接觸史,常有肝脾腫大,慢性期直腸可有肉芽腫樣增生,可有惡變傾向;糞便檢查可發現血吸蟲卵,孵化毛蚴呈陽性結果。直腸鏡檢查在急性期可見黏膜有黃褐色顆粒,活檢黏膜壓片或組織病理學檢查可發現血吸蟲卵。
6、慢性細菌性痢疾:一般有急性痢疾的病史,多次新鮮糞便培養可分離出痢疾桿菌,抗生素治療有效。 7、直腸結腸癌:多見於中年以上人群,直腸癌指診檢查時常可觸及腫塊,糞隱血試驗常呈陽性。結腸鏡和鋇灌腸檢查對鑑別診斷有價值,但須和潰瘍性結腸炎癌變相鑑別。
8、缺血性結腸炎:多見於老年人,由動脈硬化而引起,突然發病,下腹痛伴嘔吐,24~48h後出現血性腹瀉、發熱、白細胞增高。輕者為可逆性過程,經 l~2周至1~6個月的時間可治癒;重症者發生腸壞死、穿孔、腹膜炎。鋇灌腸X線檢查時,可見指壓痕徵、假性腫瘤、腸壁的鋸齒狀改變及腸管紡錘狀狹窄等。內鏡下可見由黏膜下出血造成的暗紫色隆起,黏膜的剝離出血及潰瘍等,與正常黏膜的明顯分界。病變部位多在結腸脾曲。
9、慢性阿米巴痢疾:病變常累及大腸兩端,即直腸、乙狀結腸和盲腸、升結腸。潰瘍一般較深,邊緣潛行,潰瘍與潰瘍之間黏膜多為正常,糞便檢查可找到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透過結腸鏡採取潰瘍面滲出物或潰瘍邊緣組織查詢阿米巴,陽性率較高,抗阿米巴治療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