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禁食+休息
1—2次輕微的上吐下瀉情況,多半是由於腸胃受涼或食物不潔導致的,這種現象以一過性為主,也就是說但患者上吐下瀉1—2次之後,透過適當的休息和4—6小時左右的禁食措施就能自愈,但若是上吐下瀉較為嚴重的則需要禁食1—3天。
補液
有上吐下瀉病症的時候,體內的水分也會隨著吐瀉而流失,慢慢出現脫水、電解質失衡、缺鉀缺鈉的現象,此時應及時補充液體,常見的補液方式有:多喝溫開水、喝淡鹽水、喝淡鹽糖水、輸液。推薦喝淡鹽糖水的方式補液,最為方便好用,可迅速緩解身體乏力、頭暈等不適。
淡鹽糖水做法
在杯子中倒入500毫升微溫的白開水,加入一小勺鹽和一小勺白砂糖,不宜過鹹過甜,一次喝50毫升左右,隔10分鐘左右繼續喝,少量多次,直至喝完。
食療止吐瀉
待嘔吐的症狀有所緩解後,可食用以下食療進行調理治療:
1、煮蘋果止瀉
食材:蘋果一個
做法:把蘋果外皮洗淨,連皮帶核切成小塊,放置於溫水中煮4分鐘左右即可食用,每日3次,每次40g。
功效:蘋果為鹼性食物,蘋果梨還有果膠和鞣酸,具有收斂腸道,止瀉的功效,適用於上吐下瀉症狀。
禁忌:煮食蘋果時,不宜加蔗糖,這樣會加重腹瀉。
2、蜂蜜薑汁
材料:蜂蜜5克,鮮薑汁10克,水適量。
用法:把蜂蜜,鮮薑汁加入適量的水調和均勻放入鍋中蒸熱,待溫度適宜時服用。
功效:此方法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吃壞肚子所導致的噁心嘔吐的症狀。
3、高良薑粥
組方:高良薑、大米各30克。
製法:將上藥擇淨,加清水3份,煎取2份半,濾淨,下大米煮粥服食,每日2劑。
功用:溫暖脾胃,散寒止痛。適用於吐瀉腹痛。
4、大蒜明礬湯
組成:大蒜2頭,明礬3~4克。
制配:將大蒜去皮搗爛,同研成細末的白礬衝入開水中溶化,澄清後服用,隨吐隨服,至不吐為止。
功效:治療急性胃腸炎嘔吐、腸鳴、腹痛、洩瀉清稀甚至水樣便或頭痛惡寒發熱。
5、丁香生薑飲
組成:丁香1粒,生薑1塊。
制配:將生薑挖一小孔,放入丁香,封口,以水煎後頓服。
功效:溫中和胃,散寒補虛。治療嘔吐。
熱敷腹部
腸胃產生炎症還可導致發生痙攣出現胃痛、腹痛的現象,為了避免上吐下瀉伴有疼痛,建議用熱的物體如熱水袋或熱毛巾置於腹部熱敷,熱敷一方面可加快機體新陳代謝,促進炎症消散,另一方面還可緩解痙攣,減少疼痛感,
熱敷做法
1、用熱水將毛巾浸溼後進行擰乾,確認好熱敷的位置,將毛巾覆蓋到正確的位置,保持30分鐘左右。
2、保持毛巾熱度,如溫度降低,需再次浸溼後擰乾熱敷,注意避免燙傷,溫度以不燙手為宜。
按摩止吐瀉
中醫裡上吐下瀉多因感受暑溼、寒溼等穢濁之氣及飲食不潔所致,可透過按摩以下穴位得到緩解治癒,如:
1、合谷穴止吐
合谷穴屬於大腸經,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相接,按摩合谷穴能安和腸胃,降逆止嘔,其傳入部位與嘔吐的神經支配基本相同,所以是止吐的特效穴。
定位: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左右共2穴。
按摩手法:用一手手掌貼住另一手手背,拇指指端置於合谷穴上,向下按壓並揉動3-5分鐘,兩手交替進行。
2、內關穴止吐
內關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脾胃屬中焦,內關穴可通常三焦之氣,故可治療心,胸,胃等方面的疾病,相對於中焦而言,內關為止吐常用穴, 無論何種原因造成的噁心嘔吐,刺激本穴均能迅速起到止吐作用。
定位:在前臂掌側, 當大陵與曲澤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屈肌腱之間。
按摩手法:雙手交叉相互按揉內關穴,連續3-5分鐘,每日2-3次。
3、承筋穴止吐瀉
承筋穴具有舒筋活絡,清瀉腸熱,強健腰膝的作用,按摩該穴位能有效改善嘔吐,腹瀉,便秘,痔瘡,流鼻血和促進血液迴圈的作用。
定位:位於膝蓋後方橫紋向下6指幅寬的位置,左右各一。
按摩手法:將拇指置於承筋上,用指腹揉按1-3分鐘,以區域性有酸脹感為度。
4、中脘穴止吐瀉
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多用於治療腹脹,嘔吐,噁心,反胃,腹痛腹瀉,腹鳴,吞酸,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慾缺乏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定位: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按摩手法:用雙手掌心,掌根或全手掌向下按在此穴位上,然後沿著順時針方向揉搓3-5分鐘,每天堅持進行按摩,可有效改善胃脹,嘔吐現象。
就醫治療
如患者一直嘔吐或嘔吐次數增加超過1天、發燒超過38攝氏度(101華氏度)、腹瀉超過2天、意識混亂及虛弱需及時就醫診治,若是發燒超過39攝氏度(103華氏度)、意識混亂、反應遲鈍、動作遲緩或昏睡、頭痛、痙攣、呼吸困難、胸痛或腹痛、昏厥及12小時沒有排過尿的則需掛急診。因為嚴重的上吐下瀉情況可導致人體嚴重脫水,出現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現象,需緊急就醫治療,不可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