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拔罐示意圖
肺俞穴
肺俞
1.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肺的背俞穴。
2.取穴方法:
俯臥位,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3.功效:
散發肺臟之熱。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熱理氣,調肺和營、補勞清熱的作用。
脾俞穴
1.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2.取穴方法:
取穴時應採用俯臥的姿勢,脾俞穴位於人體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指寬)處。
3.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溼,健脾和胃,利溼升清等作用。
三焦俞穴
1.位置:
三焦俞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三焦的背俞穴。
2.取穴方法:
俯臥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懸樞(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3.功效:
外散三焦腑之熱。三焦俞有調理三焦,利水強腰的作用。
腎俞穴
1.位置: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2.取穴方法:
俯臥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門(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3.功效:
外散腎臟之熱。腎俞穴有益腎助陽,強腰利水,調腎氣、強腰脊、聰耳目的作用。
足三里
1.位置:
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中指)處。
2.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犢鼻穴,自犢鼻穴向下量4橫指(即3寸),按壓有酸脹感。
3.功效:
燥化脾溼,生髮胃氣。
三陰交
1.位置:
三陰交穴位於人體的小腿骨上,具體位置是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2.取穴方法:
取穴的時候先從內側腳踝向上取四指寬的位置,然後對應著踝尖正上方的脛骨邊緣凹陷處就是三陰交穴的位置所在。
3.功效:
健脾補腎、調肝益血、安神助眠。
太溪穴
1.位置:
太溪穴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足少陰腎經的輸穴,原穴。
2.取穴方法:
患者採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臥的姿勢,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3.功效:
清熱生氣,太溪穴有益腎、清熱、安神、健腰、滋陰益腎、壯陽強腰的作用。

糖尿病拔罐方法
取上穴,採用單純火罐法吸拔穴位,留罐10分鐘,每日1次。或採用背部俞穴走罐,先在肺俞至腎俞段塗抹潤滑劑,然後走罐至面板潮紅或面板出現痧點為止,隔日1次。
糖尿病常見症狀
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狀有多尿、多食、多飲。
1.糖尿病患者尿意頻頻,多者一晝夜可20餘次,夜間多次起床小便,影響睡眠。不僅尿次多,量也大,一日總尿量常在2升以上,偶可達10餘升。多尿失水後便口渴頻飲,飲水次數及飲水量均大增。
2.糖尿病患者善飢多食,食慾常亢進,易有飢餓感,一日進食5~6次,主食多達0.5~1千克,菜也比正常人多吃1倍以上,但仍不滿足;疲乏、消瘦、虛弱、面容憔悴、精神不振、勞動力減弱、面板瘙癢、四肢痠痛、麻木、腰痛、性慾降低、陽痿不育、月經失調、便秘、視力障礙等。
3.糖尿病緩和有時頑固性腹瀉,每日大便2~3次或5~6次,呈稀糊狀。直立性低血壓、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等。
4.糖尿病晚期常出現嚴重併發症,如糖尿病酸中毒、昏迷、感染、心血管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眼病變等。
糖尿病生活護理
1.長期堅持勞逸結合,避免情志過激和精神緊張。
2.忌食辛辣熱性食物,包括熱性補藥,如紅參、鹿茸、附子、肉桂、胡椒、生薑、桂圓、鹿肉、狗肉等。飲食宜選低糖、高蛋白、低脂肪及高纖維食品。控制主食(如米、面、雜糧及糖)的攝入量。可多食非糖類,如豆製品和蔬菜來補充,或用少吃多餐的辦法加以解決。
3.儘量不拔牙和不使面板受創傷。
4.減少房事。
5.不要過度限制食量,以免引發低血糖症狀。
6.為了避免腳部發生疾患,應將趾甲剪短,穿大小合適的鞋子,對胼胝或
7.趾甲朝內生長等腳部毛病,要做治療。
8.慎用藥物,最好在醫生指導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