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臉上會起疹子嗎
不會起疹子。
手足口病,顧名思義,就是發病部位集中在手、足、口、臀四個部位,這種病症的初期表現為患者發燒後出現皮疹,而皮疹的位置主要分佈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目前沒有發現臉上有疹子的案例。
臉上起疹子是什麼病
根據臨床上的病症表現來看,臉上起疹子可能是以下疾病導致的,如:
1、面部皮炎(溼疹)、脂溢性皮炎、特應性皮炎等皮炎溼疹;
2、毛囊炎、癤、丹毒等面板細菌感染;
3、尋常性痤瘡、口周皮炎、職業性痤瘡、化妝品痤瘡、爆發性痤瘡;
4、酒糟鼻(玫瑰痤瘡);
5、激素依賴性皮炎;
6、皰疹;
7、銀屑病;
8、面癬、須瘡等真菌感染;
9、紅斑狼瘡;
10、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
11、淋巴細胞浸潤;
12、面板腫瘤。
臉上起疹子怎麼辦
1、就醫對症治療
一般患者臉上要是突然就起了很多紅疹子,自己不能判斷病情時,建議儘早就醫診治,找出相關病因,及時對症治療。
2、塗抹爐甘石洗劑
春季人容易因過敏、溼疹而臉上起疹子,通常臉上起疹子也多半是這兩種原因引起的,而爐甘石洗劑是一種面板外用化學藥製劑,具有收斂和保護面板的作用,適用於蕁麻疹、痱子、溼疹等急性瘙癢性面板病。塗抹時應注意面板有破損,不能使用。
3、停用護膚品
如果患者臉上有紅疹子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再使用洗面奶、護膚品等,有可能你臉上起紅疹就是因為用了這些護膚品的緣故,因此為了避免再次誘發紅疹,要停止使用現用的護膚品。
如何判斷患者是不是手足口病
1、看病症表現
手足口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小兒,傳染性強,可暴發流行或散發,夏季流行。初起低熱,口腔黏膜出現小皰疹,後破潰形成潰瘍,吃東西疼,孩子食慾減退。多同時在手足面板出現斑丘疹,偶見於軀幹、大腿及臀部。斑丘疹很快轉為小皰疹。有時可伴發無菌性腦膜炎、心肌炎等。
2、看是否接觸過手足口病者
如果患者在學校或生活環境周圍有接觸過手足口病,並伴有上述病症表現的,如:發熱、口痛、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現斑丘疹,說明患者得了手足口病。
得了手足口病會有哪些症狀
1、一般症狀表現
(1)急性起病,潛伏期3—5天,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手、足出現斑丘疹、皰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約3—7mm如米粒大小,較水痘皮疹為小,質地較硬,周圍有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如有繼發感染常使面板損害加重。
(2)除手足口外,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偶可見於軀幹及四肢,數天後乾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
(3)個別兒童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
(4)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預後良好,無後遺症。
2、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可出現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肺水腫、迴圈衰竭等。
(1)呼吸系統表現為:呼吸淺促、困難,呼吸節律改變,口唇紫紺,口吐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聞及痰鳴音或溼羅音;
查體可見腦膜刺激症、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現為頻繁抽搐、昏迷、腦水腫、腦疝;
(3)迴圈系統表現為:面色蒼白,心率增快或緩慢,脈搏淺速、減弱甚至消失,四肢發涼,指(趾)發紺,血壓升高或下降。
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1、注意個人衛生習慣
手足口病是透過病毒感染的,因此我們要勤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在打噴嚏、咳嗽時注意用紙巾遮掩口鼻,並應及時洗手,避免髒手接觸口、眼、鼻;尤其是孩子,更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才能很好的預防手足口病。
2、做好家庭消毒
各種傳染病的預防,我們都離不開消毒,因此家庭要常備“84”消毒液,對於兒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應經常徹底清洗消毒,但“84”消毒液不應用於洗衣服。
3、注意家庭衛生
應注意家庭室內外的環境衛生,清潔的環境有利於防病,勤換、勤洗、勤曬衣服和被褥,每天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居室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每天最好開窗通風2-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
4、不和患病者接觸
發病兒童的症狀期傳染性較強,應避免健康兒童和發病兒童接觸,發病兒童家長也應主動告知其他兒童和家長,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5、不去人多的地方
在病毒流行期間,應該多待在家中或者空氣乾淨清新的地方,避免去到人多的公共場所,因為公共場所人流量較大,空氣不流通,小孩子的抗病毒能力差,給病毒入侵成就了很好的環境。
6、接種疫苗
如在手足口病EV71高發期間,接種EV71疫苗對該型病毒的手足口病有良好可靠的保護作用,可減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發生。但只能預防由EV71型病毒導致的手足口病。
7、有可疑症狀時及時就診
一旦出現可疑症狀如發熱、皮疹(特別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潰瘍等,及時到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就診,拖延治療或者誤診易使患兒發展成為重症病例,甚至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