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認為,嬰幼兒腹瀉就是拉肚子,只要吃點藥就會好,但是很多嬰幼兒腹瀉的時間很長,治療效果不好,會導致孩子日漸消瘦。這主要是由於家長沒有準確判斷疾病,導致疾病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因此在診斷疾病時,嬰幼兒腹瀉需要與一些疾病相鑑別。主要的疾病如下:
1、耶氏菌腸炎
症狀:腹瀉、發熱、及腹部絞痛,約25%患兒便中帶血。
多數患兒呈自限性,數日後自愈。
2、空腸彎曲菌腸炎
病例有逐漸增多趨。平均潛伏期3~5天,如感染量小,潛伏期延長。腹瀉前可有發熱、腹痛等前驅症狀,偶可出現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本病
發病季節性不明顯,以1~3歲最多,大便常帶血,鏡檢可見白細胞。確診依靠細菌學檢查,恢復期血清抗體明顯升高。
3、真菌性腸炎
多併發於其他感染,多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史。
大便症狀:每日3~4次或稍多,黃色稀水樣,偶呈豆腐渣樣,泡沫較多,帶粘液。大便鏡檢有真菌孢子及菌絲。
屍檢查到腸道血管內及周圍大量毛黴菌。
4、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
5~7月分多發。多起病較緩,開始輕瀉,不發熱,很少吐。後期嘔吐和低熱常與脫水同時出現,多呈等滲性或低滲性脫水。
大便症狀:多呈蛋花湯樣,色淡黃,有時粘液較多,偶見血絲,有腥臭味。
O111、O126、O127、O128腸炎:大便中可有白色膿液。
腸毒性大腸桿菌腸炎:瀉水樣便量多
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細菌侵入小腸粘膜,引起潰瘍,大便中常帶少量膿或血。
5、病毒性腸炎
主由輪狀病毒引起。多發生在8~12月,以10~11月最多,好發於2歲以下小兒,潛伏期1~3天。
症狀:起病急,早期出現嘔吐,多合併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出現嚴重口渴及煩躁,體溫在38~40℃,腹脹較明顯,,脫水多呈輕度或中度等滲或高滲性。抗生素治療無效,多在5~7日內自然痊癒,偶見危重病例末期出現紫紺救。
大便症狀:起病1~2日即開始排水樣便,大便稀薄、色淡,有時呈白色米湯樣或清水樣,粘液少,很少腥臭味。
6、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
多繼發於口服大量廣譜抗生素後。
症狀:嘔吐、發熱、腹瀉。嘔吐常在發熱1~5日前出現。腹瀉每日可達10~20次或更多。體液丟失多,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症狀重,甚至發生休克。
大便症狀:初期大便呈黃綠色,3~4日後變為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便。大便中常見灰白色片狀偽膜,將少量大便放在生理鹽水內,偽膜漂浮水上。
大便粘液塗片:多數膿球和革蘭氏陽性球菌。
培養: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
7、生理性腹瀉:
見於滲出性體質小兒。生後排黃綠色稀便,大便次數多。不嘔吐,食慾好,體重增加正常。新增輔食後,大便恢復正常。
8、嬰兒出血性腸炎:
大便早期呈水樣,潛血試驗陰性,之後呈暗紅色果醬樣。脫水重,可早期出現休克。中毒症狀重者可昏迷、驚厥。治療後腹瀉不止且病情加重,腹脹較重,高熱、頻繁嘔吐,重者吐咖啡樣物。
9、桿菌痢疾
注意流行情況,詢問接觸史,同時進行培養鑑別。
症狀:排便前常哭鬧,裡急後重。大便雖頻繁,但每次量不多,常無膿血便。
以上為您介紹的就是需與嬰幼兒腹瀉相鑑別的疾病,相信大家對疾病也一定的瞭解。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能準確的判斷疾病,這沒有關係,因為您不是醫生。只要嬰幼兒發生疾病時,去醫院檢查診斷就可以了,這樣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