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古稱腸闢、滯下。為急性腸道傳染病之一。臨床以發熱、腹痛、裡急後重、大便膿血為主要症狀。若感染疫毒,發病急劇,伴突然高熱,神昏、驚厥者,為疫毒痢。痢疾初起,先見腹痛,繼而下痢,日夜數次至數十次不等。多發於夏秋季節,由溼熱之邪,內傷脾胃,致脾失健運,胃失消導,更挾積滯,醞釀腸道而成。
【臨床症狀】 痢疾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裡急後重、排膿血便,伴全身中毒等症狀。嬰兒對感染反應不強,起病較緩,大便最初多呈消化不良樣稀便,病程易遷延。3歲以上患兒起病急,以發熱、腹瀉、腹痛為主要症狀,可發生驚厥、嘔吐。志賀氏或福氏菌感染者病情較重,易出現中毒型痢疾,多見於3~7歲兒童。人工餵養兒體質較弱,易出現併發症。
【痢疾分證】 痢疾分證,有白痢、赤痢、赤白痢、噤口痢、休息痢等。 1、白痢:溼勝於熱,邪傷氣分,其症痢下粘膩白物,或如豆汁,腹痛後重,胸腹痞悶,溲行色白或黃,或稱溼痢。 2、赤痢:熱勝於溼,邪傷血分,其症痢下物為黃赤色,或純赤色,或如魚腦,腹痛,裡急後重,小便赤熱,煩渴引飲,或見高熱,亦名熱痢。 3、赤白痢:溼熱蘊積,氣血兩傷,其症赤白雜下,狀如魚腦,腥臭異常,煩渴,腹痛,脈濡而數,亦名溼熱痢。 4、噤口痢:下痢赤白,嘔逆,不能納食,胸脘痞悶,神疲乏力。多因溼熱不化,壅塞胃口,或穢濁阻隔胃脘而成。 5、休息痢:正虛邪陷,留連腸胃,痢久不愈,屢發屢止,神氣疲憊,面色萎黃,形羸無力,脈象細弱。
【併發病症】 偶可併發腸穿孔、闌尾炎、腸套疊等急腹症。 在恢復期或急性期偶可有多發性、滲出性大關節炎,關節紅腫可在數週內自行消退。 併發敗血症者,雖國內外均有報道,但極為罕見,常有菌痢的一般症狀和敗血症症狀的雙重表現。起病如一般急性菌痢,但病情隨即迅猛惡化。此外,細菌性痢疾還可引起下列罕見併發症,如直腸脫垂、腮腺炎、角膜潰瘍、中耳炎、骨髓炎、女嬰陰道炎、急性膀胱炎、肺炎及胸腔積液等。 至於白血病樣反應、菌痢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也偶有報道。 中毒性菌痢除偶然伴發敗血症外,還可見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急性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徵、心功能不全及中毒性心肌炎。 長期慢性腹瀉可影響營養的吸收,而致貧血與營養不良性水腫等。 中醫的洩瀉 多屬於急慢性腸炎 、痢疾、霍亂,這三者的某些臨床表現有許多共同之處,茶葉對3種病症均有療效。所以茶葉不僅對急慢性菌痢有良好的治療作用,還可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和阿米巴痢疾,白茶的功效有很多,在平時適量飲白茶等,還能起到預防胃腸道傳染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