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拉肚子喝鹽水還是糖水 怎麼治拉肚子最快最有效

avatar 水月錦華
1.9萬 熱度 A+ A-
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病,就是拉肚子,我們可能會因為吃多了冷飲、吃的東西不乾淨、暴飲暴食、感染了病菌等原因導致拉肚子,而拉肚子會讓我們有脫水的現象,此時應該補充水分,那喝鹽水好還是糖水好呢?哪種更有效果呢?具體如何補充呢?

拉肚子喝鹽水還是糖水

先喝鹽水,然後喝糖水,把握不好的可採取喝淡糖鹽水。

拉肚子後鹽水和糖水都需要喝,因為拉肚子不停大便的同時會帶離身體內的水分、鉀、鈉等營養成分,而透過補充鹽水和糖水不僅能補充營養,還能緩解因上述營養成分的丟失所造成的不適現象,同時予以補充體力,恢復精神,對治療腹瀉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拉肚子可以吃白糖水嗎

可以,但不要喝蜂蜜水。

我們鼓勵拉肚子的患者禁食期間,補充淡糖水,補充糖分和體力,但用的糖不宜是蜂蜜,因為蜂蜜有很好的潤腸通便效果,喝了蜂蜜水之後然而只會加重腹瀉症狀。

拉肚子怎麼喝淡鹽糖水

1、淡鹽水

拉肚子時可以喝淡鹽水,濃度為0.9%,和常規的生理鹽水一致。

做法:取200毫升溫開水,放入1.8克(1/2平啤酒蓋)的食鹽,均勻攪拌至食鹽融化即可。

2、淡糖鹽水

拉肚子的時候,消化能力降低,食慾減退,能量攝取不足,而淡糖鹽水中除了食鹽外,還增加了白糖,能夠幫助患者補充體力。

做法:在500毫升溫開水中加入10克(約2小勺)白糖、1.75克(1/2平啤酒蓋),搖勻。

脫水後如何快速補水

掌握補水原則,按照以下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補水,速度最快最有效。

1、補水原則

定脫水程度、定脫水性質、定1日總液量、定溶液的張力。先鹽後糖,先濃後淡,先快後慢,見尿補鉀。前兩句是指先應用含鈉液、張力高些,然後含鈉液逐減,液體的張力也逐減。開始的速度可快些,然後逐步減慢。不見尿而補鉀以防產生高鉀血癥,見尿而不補鉀,可出現低鉀血癥。

2、掌握脫水的程度

一般臨床上將脫水分為輕、中、重三度。

(1)輕度脫水

體液流失約佔體重的5%以下,患者精神稍差,面色略蒼白,面板稍幹但弾性尚可,眼稍下陷,尿量略少。

(2)中度脫水

體液去失約佔體重的5%~10%。患者精神萎靡,常伴煩躁。面色蒼白、發灰,面板乾燥、彈性差。前囟和眼窩明顯下陷。口周發青,唇發乾。心音低鈍。四肢發涼,尿明顯減少,哭時淚少。

(3)重度脫水

體液去失約佔體重10~15%。患者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対周圍無反應。前囟和眼窩深陥,眼不能閉合。面板粘膜乾燥,面板弾性極差,面色發灰,口唇發鉗,四肢發涼,尿極少或無尿,哭無淚,心音弱,血圧下降。

3、掌握脫水的性質

根據丟失的水及電解質的比例不同,脫水的性質可分為三種情況:

(1)等滲性脫水

水和電解質呈等比例丟失。脫水的特點為細胞外液丟失,而細胞內液不增加,也不丟失。血清鈉在正常範圍,即130~ 150mmol/L(130~ 150mEq/L)。等滲性脫水約佔嬰幼兒腹瀉中的40%~80%。秋季腹瀉以等滲性脫水為多見。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約佔半數為等滲性脫水。

(2)低滲性脫水

從水和電解質丟失的比例而言,電解質的丟失多於水的丟失。血清鈉減少,在1 30mmol/L( 130mEq/L)以下。其特點為細胞外液丟失多,一部分丟失於體外,一部分進入細胞內而使細胞內液較平時增加。迴圈量減少快,脫水症狀出現早。低滲性脫水約佔腹瀉病例的20% ~50%。見於致病性大腸桿菌及其他細菌性腹瀉、飲水多而攝入含電解質食物少、營養不良者、輸入低滲液體過多等情況。

(3)高滲性脫水

丟失水分相對地較電解質為多,血鈉濃度增高,在150mmol/L(150mEq/L)以上。其特點為細胞內脫水,因細胞外液滲透壓高,部分細胞內液轉移至細胞外,故細胞外液減少得不多。高滲性脫水較少見,約佔嬰幼兒腹瀉病例的1%~12%。可見於病毒性腸炎(秋季腹瀉),不恰當地應用含鈉液治療而造成高滲性脫水。

4、液體的選擇

所謂液體的選擇也就是液體的組成,等滲電解質溶液和非電解質溶液的比例關係。較精確地計算,累積損失所補充的液體組成視脫水的性質而不同,一般低滲性脫水用等滲液或3/4等滲液,等慘性脫水用3/5~1/2等滲液,高滲性脫水用2/5等滲液。而繼丟液用1/2等瘳液。生理需要用1/3等滲液。

為簡便起見,目前按1天補液計算。第1天的補充內容:等滲性脫水時用1 : 1液,相當於1/2等滲電解質溶液;低滲性脫水時用2:1液,相當於2/3等滲電解質溶液;高滲性脫水時用1 : 2液,相當於1/3等滲電解質溶液。如有嚴重酸中毒時,用生理鹽水時氯含量高,不利於糾正酸中毒,可用2:1液(即2份生理鹽水,1份等滲的乳酸鈉或碳酸氫鈉)該溶液所含鈉和氯與血漿所含相接近。另外,臨床可根據葡萄糖、生理鹽水、等滲乳酸鈉或碳酸氫鈉三者的比例關係,製備成張力不同的溶液。如等滲性脫水時可用“3 : 2: 1液”(即1/2等滲液),低滲性脫水時用“3:4:2液”(即2/3等滲液),高滲性脫水時用“3 : 2: 1液”~“6: 2: 1液”。

5、補液總量

在輸液量方面,一般將其分為累積損失量(即在病後腹瀉及嘔吐中丟失的總量)、繼丟量(即在輸液過程中又吐、瀉丟失的量)和生理需要量。如將其三種液量分開計算、累積損失量與脫水程度有關。輕度脫水為60~ 80ml/kg,中度脫水為80~100m/kg,重度脫水為100~120ml/kg。繼丟失量應為丟多少算多少,一般為20~ 40ml/kg。生理需要量為150ml/100卡計算。為方便起見,24小時的總液量為輕度脫水120 ~ 150ml/kg,中度脫水150~ 180ml/kg,重度脫水180~ 200ml/kg。 如一般情況好轉,第2天開始即可進食。

6、補液的速度

對輕度脫水可在8~10小時內輸入全日量的-半,另外一半在14~16小時內輸入。如脫水重則可在0.5~1小時內快速輸入20ml/kg,在9~10小時內輸入總量一半,其餘一半在13~14小時內輸入。低滲性脫水較重且伴有明顯酸中毒者,在最初輸入的20m/kg液量可用2:1液(即2份生理水、1份等滲的碳酸氫鈉或乳酸鈉)。高滲性脫水補液的速度應慢,每公斤體重5~8ml/小時,在48小時左右糾正脫水。

7、口服補液鹽的應用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倡應用口服補液鹽(簡稱oRs),其電解質的含量為鈉90mEq/L,氯80mEq/L,鉀20mEq/L,HCO30mEq/L,葡萄糖1l lmmol/L。在等滲或高滲性脫水時,應將oRs稀釋1/3後口服。累積損失量輕度脫水為50~60ml/kg,4小時內服完;中度脫水為70~ 100ml/kg,4~6小時內服完;重度脫水為100~ 120ml/kg,6~8小時服完。也可先用靜脈點滴60~70ml/kg,3小時,其後可口服30~50ml/kg,在3~4小時內服完。透過臨床觀察,oRs應用於輕、中度脫水、嘔吐不重者較適合。

8、鉀的補充

鉀鹽的補充十分重要,過高、過低或濃度過高、輸入速度過快均可發生生命危險。補鉀的原則為見尿補鉀,其靜點濃度為不超過40mEq/L,即0.3%濃度。每日的補鉀量為2~4mEq/kg,相當於10%氯化鉀液1. 5~ 3ml/kg,分3~4次。

拉肚子補水的注意事項

1、濃度不宜過高過低

以補充淡鹽水為例,注意濃度一定不宜過高,否則會對患者腎臟造成負擔,甚至造成細胞缺水。濃度也不宜過低,太低就不太管用了。

2、注意溫度

無論是淡鹽水還是單糖鹽水,都不宜溫度過高服用,以免燙傷舌頭和嘴巴,燙傷食道粘膜,建議水溫以30度的溫開水飲用為佳。

3、口服補液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口服補液鹽是治療急性腹瀉脫水的藥物,除了能夠幫助寶寶補充水、鈉、鉀外,還有治療急性腹瀉的作用,因為其中口服補液鹽中含有葡萄糖,腸黏膜吸收葡萄糖的同時可吸收一定量的鈉離子,從而使腸黏膜對腸液的吸收增加。但患者在補充時不可以自行使用,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注意濃度以及口服的量,否則很容易出現高鈉血癥病情。

4、注意及時就醫

拉肚子脫水比較嚴重時,可能因為沒有及時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而發生死亡,因此當患者脫水情況嚴重時,要及時就醫,不要在家拖延。

怎麼治拉肚子最快最有效

1、食療法

(1)熟蘋果止瀉

煮熟的蘋果有良好止瀉作用。因為蘋果為鹼性食物,內含果膠和鞣酸,具有收斂、止瀉之力。

做法:取蘋果1只,連皮帶核切成小塊,置溫水中煮3~5分鐘,待溫後食用,每日2~3次,每次30~50克。

(2)薑茶飲

食材:綠茶6、乾薑末3g

做法:把綠茶、乾薑末都用開水沖泡悶10分鐘,作茶頻飲。

功效:主要針對於大便清稀,臭味不濃,腸鳴腹痛,發寒熱的急性腸胃炎腹瀉適用。

(3)乾薑車前子

食材:乾薑3g,炒車前子10g

做法:將乾薑、車前子一起研成粉末,加一勺紅糖,用開水沖服。每次一杯,每日3次。

功效:溫中止瀉,對於脾胃虛寒,腸鳴腹痛的急性腸胃炎有很好的效果。

禁忌:洩瀉停服,不宜久服。

(4)粳米方

配方:粳米適量。

製法:將粳米炒焦,研為細面。

用法:每飲5克。溫水送服。

功效:和中養胃。適用於腹瀉。

2、按摩法

(1)按揉中脘穴

操作:用手掌大小魚際處以打圈的方式按揉患者中脘穴,先按順時針方向按揉5分鐘,再逆時針按揉5分鐘。

(2)按揉天樞穴、大巨穴

操作:用指尖按揉腹部的天樞穴、大巨穴,患者感到舒暢後,雙手指尖緩慢地加力,每穴各按揉5分鐘。

(3)揉按水分穴

操作: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用手臂的力度揉按水分穴1 ~ 3分鐘,以潮紅髮熱為佳。

(4)按揉大腸俞穴

操作:用雙手拇指指腹同時按揉兩側大腸俞時間為3 ~ 5分鐘。

(5)按揉上巨虛穴

操作:以拇指指腹按揉上巨虛穴2 ~ 3分鐘,力度適中。

(6)按揉三陰交穴

操作:以拇指指腹按揉三陰交穴2 ~3分鐘,力度適中。

功效解析

腹瀉病位在腸,取大腸募穴天樞、大腸背俞穴大腸俞而成俞募配穴,與大腸之下合穴上巨虛合用,調理腸腑而止瀉;中院健脾化溼以止瀉;大巨居於下腹,內連腸腑,無論急、慢性洩瀉,用之皆宜;三陰交健脾利溼兼調肝腎。

釋出於 2022-05-12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