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胎位不正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胎位不正怎麼辦

avatar 萬華Sama
2.4萬 熱度 A+ A-
為何產檢時一聽到胎位不正,總是特別讓人擔憂又緊張?身為孕媽咪的你,瞭解什麼是胎位不正的現象嗎?胎位不正是否可以嘗試矯正,或者只能剖腹生產呢?

胎位對生產方式大有影響

胎位不正還能自然產嗎?的確,因為胎位不正而必須捨棄自然產、採取剖腹產的狀況不在少數。

然而,胎位會隨寶寶成長隨時變動,隨著預產期一天天逼近,多數寶寶仍會自動轉成正常胎位,也就是頭下腳上的姿勢。

正常胎位和胎位不正

關於正常胎位與胎位不正,其實是兩個相對的重要概念。胎位不正雖不至於影響媽咪和寶寶的健康安全,卻會增加分娩的困難度,常讓一心向往自然產的媽咪特別擔憂。

接近足月的胎位姿勢

所謂的正常胎位,是指當媽咪懷孕接近足月(妊娠週數滿37周)時,寶寶在媽咪腹中會自動轉成頭下腳上、頸部曲屈、雙手雙腳環抱在胸前的姿勢,兩條腿會不時隨活動而彎曲或伸直。

而當孕媽咪懷孕滿30周後,透過超音波進行產檢時,如果發現寶寶呈頭上腳下的姿勢,就會被稱為胎位不正。

若寶寶的胎位不是頭位,臨床上即屬於胎位不正。因為嬰兒的頭是身體最大且重要的部位,以胎位不正中的橫位或臀位為例,或許胎兒的手、腳等部位能先透過。

可是一旦頭部卡在產道出不來,一來危險性隨之提高,二來緊急剖腹產的機率也會上升。

各階段胎位不正機率

雖然只要寶寶的頭部不是朝向下方,都可以被歸納在胎位不正的範疇中,但在不同的孕期階段裡,發生胎位不正的機率亦有所不同:

1、懷孕6個月前:因為此時寶寶的體型還不是很大,但媽媽的子宮腔內充滿了羊水,所以胎兒的姿勢很可能隨時改變,任何方向都有可能。

2、懷孕滿8個月:到了懷孕7~8個月後,此時胎兒的成長速度逐漸加快,相對來說,子宮的空間會慢慢變得不足,此時胎位不正的機率約7%。

3、足月以後:胎兒足月後胎位不正的機率約7~8%,其中臀位佔了3~4%。

滿30周確認胎位不正

懷孕滿30周前,因為胎位變動的幅度很大,或許今天用超音波看見寶寶頭上腳下,但隔一天又會自動轉成頭下腳上,所以一般不會在30周前提早判定是否胎位不正。

但如果滿30周以後胎頭不在下方,醫師也會告知媽咪目前的胎位狀況,並且建議開始進行胎位矯正的運動。

胎位不正並不可怕,最令人擔心的問題莫過於,若隨預產期逼近胎位一直未能轉正,而提早發生宮縮分娩。

此時會因為胎位不正的緣故,導致寶寶的手、腳等部位可能會先行被娩出,甚至可能發生臍帶脫垂的問題,影響對寶寶的血液和氧氣供給。

所以若接近足月寶寶的胎位仍未轉正,醫師會視情形建議改採剖腹生產。

身體無不適難察覺

想要及早發現胎位不正,最基本的方法正是定期配合產檢,讓醫師透過超音波判斷寶寶的胎位是否正常,也會一併讓媽媽瞭解胎兒的生長髮育,並評估羊水量和胎盤功能等狀況。

但由於胎位不正並不會讓孕媽咪特別感覺不適,所以幾乎無法自行察覺胎位不正,只有極少數對胎動感受特別敏銳的媽咪,會發現寶寶雙腳踢動的位置有所不同。

胎兒的活動和發育空間是否受影響,問題癥結主要在於媽咪本身有無子宮肌瘤、子宮畸型以及羊水量多寡等問題,和胎位不正沒有絕對的關係。

但有極少數狀況,是寶寶因為空間狹窄、構造異常,所以發育受到限制(例如羊膜帶症候群等),但若僅是單純的子宮空間稍微狹小,基本上不至於會影響寶寶成長。

胎位不正的高危險群

胎兒過小

胎兒的體型過小,在羊水中就有較大的漂浮空間,頭部不容易順利向下卡在媽媽的骨盆位置。

胎兒過大

相對於胎兒過小,胎兒體型過大會使寶寶在腹中變動姿勢不易,不正的胎位也不容易轉變成正常胎位。

前置胎盤

倘若將子宮想像成一顆氣球,打結的位置則是子宮頸口。

正常狀態下,胎盤應附著在子宮頂部,但前置胎盤表示胎盤位置靠近甚至覆蓋住子宮頸口,胎位不正的機率相對會比較高一些。

子宮畸形

單角子宮、雙角子宮、子宮中膈等,都屬於子宮構造的畸形異常。寶寶居住的房子因為受到形狀、空間的諸多限制,所以胎位不正的機率也比較高。

雙(多)胞胎妊娠

當媽咪腹中必須同時容納一位以上的寶寶,以雙胞胎為例,因為空間有限,往往會使一位寶寶是正常胎位。

但另一位寶寶則呈現「頭上腳下」的不正常胎位,胎位不正機率也會比懷單胞胎高出許多。

骨盆腔狹窄

骨盆腔狹窄難免會影響寶寶的活動空間,使寶寶的頭不容易向下卡進媽媽的骨盆。

羊水過少

羊水過少也會使寶寶伸展活動的空間不足,胎兒在子宮內所持續維持不正常胎位就無法轉正。

羊水過多

羊水過多雖讓寶寶擁有更大的活動空間,但在媽咪腹中又翻又轉的,也可能自動轉成胎位不正的姿勢。

前胎懷孕胎位不正

根據統計,若前一胎次懷孕已有胎位不正問題,再次懷孕仍然胎位不正的機率也會偏高,但兩者之間並非有絕對的關連性。

胎位不正主要和媽咪本身體質或子宮構造異常等因素有關。

分娩的先露部位

所謂的先露部位,是指寶寶在分娩當下最先露出的部位。部份先露部位型別和胎位不正密切相關。

正常來說,寶寶出生的那一剎,通常會以後腦勺為先露部位。因為後腦勺是頭部距離最短的位置,最先被娩出才方便透過骨盆最窄的距離。

其他的先露部位還包括:

1、肩膀位:肩膀位屬於胎位不正的橫位或斜位底下的形式之一。寶寶最先從陰道口露出的部位是肩膀。

2、顏面位:基本上顏面位不屬於胎位不正,但分娩時寶寶的胎頭雖然朝向下方,但頭卻完全向後仰,變成由臉部或下巴最先從陰道口露出的姿勢。

3、額位:寶寶的胎頭未完全向後仰,使額頭成為最先露出的部位。

4、複合位:同時有一個以上的部位被娩出,比方說同時生出寶寶的頭部和手。

胎位不正前3大型別

1、臀位:在種種胎位不正的型別裡,以臀位最為常見。寶寶呈現頭上腳下,屁股向下朝著陰道口,身體呈現類似蹲坐的姿勢。

其下又可區分為臀部為先露部位的「直腿式臀位」、臀部為先露部位的「完全式臀位」、腳為先露部位的「不完全式臀位」等型別。

2、斜位:若以寶寶的脊椎為中心軸,胎位不正的斜位是指寶寶的肩胛部朝向媽媽的陰道口。

3、橫位:胎兒在媽咪腹中呈現橫躺式的姿勢,此時分娩的先露部位可能是肩膀或背部,建議一定要採取剖腹生產。

胎位矯正2方法

膝胸臥式運動

目前膝胸臥式運動是矯正胎位不正最常被使用的方法。通常會讓媽媽的雙腿呈跪姿,然後身體緩緩向前趴,將前胸和手臂平貼在床上。

再把臉靠著小枕頭側向一邊,並且把臀部儘量翹高,如此一來會使子宮的空間傾斜倒置,有機會幫助寶寶轉回正常的胎位。

建議每天早中晚各做一次,每次進行約10分鐘即可。

其實大約有九成的胎位不正,會隨著接近預產期會自動轉正,也並非每個寶寶都可以藉著膝胸臥式運動將胎位矯正過來。

如果從30周開始嘗試膝胸臥式運動,但一直到36周胎位不正都未見起色,而滿37周就已達足月的標準,孕媽咪也可能隨時進入陣痛生產。

所以接近足月時醫師會和孕媽咪討論剖腹生產的可能性,選擇以最安全的方式迎接寶寶到來。

胎兒外轉術

一般來說,胎兒外轉術必須等到足月後才能施行。此一方法是在子宮完全放鬆的狀態下,以超音波觀察胎位軸向,接著醫師會用手施力在媽媽的肚皮推轉,順勢將寶寶旋轉成頭下腳上的正常胎位。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胎兒外轉術雖不屬於侵入式治療,但也不是正統的醫療行為。

在施行時,務必要先確認媽媽本身無子宮肌瘤、前置胎盤等,也要格外留意胎盤或臍帶的位置,以免過度推擠或牽扯到胎盤臍帶,因而造成胎盤早期剝離、臍帶繞頸、臍帶扭轉、引發破水等問題。

不過若之前已有生產經驗的經產婦,因為肚皮、子宮和肌肉比較鬆弛,施行外轉術的成功機率也會比初產婦高。

胎兒外轉術因為具有一定風險性,權衡胎兒外轉術與剖腹產的安全度高低,目前較少醫師有施行胎兒外轉術的經驗,一般仍建議採取剖腹生產較為安全。

充足準備平安迎接寶寶

其實大家不用對胎位不正過於緊張,因為胎位不正只會影響生產途徑的選擇,基本上不會對媽媽或胎兒的健康造成影響。

最佳順產姿勢,枕骨前位

當寶寶呈現枕骨前位,正是最能順利自然生產的姿勢。所謂的枕骨前位是指寶寶的胎頭朝下,而後腦勺的枕骨則朝向前方。

也就是後腦勺靠近媽媽的肚皮,此一姿勢方便寶寶隨著子宮收縮,順應產道曲度順利分娩,是自然產中最佳的順產姿勢。

釋出於 2021-05-24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