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0月,廣州雨水逐漸減少,氣候開始乾燥,《內經·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燥,上逆而咳”,因秋燥而引起的咳嗽愈發常見。再加上秋天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加大,也是兒童因呼吸道感染而引發咳嗽的高發季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黃柳一教授介紹,從10月開始,廣州兒科門診進入“秋忙”季節,而面對寶寶咳嗽,年輕父母往往非常慌亂,也容易擔憂,害怕一咳就是三四個禮拜,有些父母缺乏給寶寶止咳和護理的基本知識,往往幫了倒忙。
咳嗽先辨別乾咳溼咳
黃教授介紹,人體的肺臟是一個特殊的器官,喜歡溼潤的環境,對乾燥比較敏感,秋天的乾燥氣候容易損傷氣道黏膜,從而引起一些氣道的炎症,引發咳嗽。對於秋燥咳嗽治療,我們首先要從病因出發,判斷是乾咳還是溼咳:咳嗽時倘若沒有痰或痰量甚少,稱為乾咳,乾咳也有可能轉變為溼咳;如果咳嗽同時伴有痰液一般稱為溼咳。
溼咳治療應首先祛痰
黃教授指出,多數由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為有痰咳嗽,除抗感染外,應該先進行祛痰治療。因為痰液裡面有很多蛋白質成分,如果沒有及時排出,細菌進去後,痰液就成了很好的培養基,使細菌得以快速繁殖,導致症狀加重。所以,溼咳治療主要是祛痰,不給細菌繁殖的機會,那麼咳嗽才容易治癒。
從兒童用藥安全來講,應儘量選擇成分單一的藥物。小一點的寶寶可以選擇鹽酸氨溴索糖漿。
秋燥乾咳應謹慎鎮咳
如果是乾咳,建議多喝水,多吃一些潤肺的瓜果和食物,如秋梨、胡蘿蔔、白蘿蔔、銀耳、木耳,或用它們熬湯後服用,可養肺潤燥、潤腸通便、預防咳嗽。
另外乾咳的話我們也要區分,因為有些咳嗽聽不到痰音,表面上來看是乾咳,但實際上可能是咳嗽反射受抑制等原因痰液咳不出來。如果強行使用鎮咳藥物,往往會掩蓋咳痰症狀,這將導致痰液滯留在體內,還會引起等更加嚴重的呼吸道疾病。特別是小嬰兒,呼吸中樞可能更敏感一點,某些鎮咳藥可能會引起呼吸抑制,嚴重的甚至會危及生命,所以治療兒童咳嗽應以袪痰為主,不建議用強烈的鎮咳藥。
黃教授最後特別提醒,很多廣州人喜歡用中成藥來止咳,其實咳嗽在中醫方面分寒咳和熱咳兩種,用了不對症反而會加重咳嗽。絕不可以對兒童長期、大量濫用中成藥,某些中成藥可能損害肝腎功能,不利於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