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會針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耳屏切跡前方0.2-0.5寸,在聽宮下0.5寸。
簡易取法:先取聽宮穴,由聽宮直下,耳屏前下凹陷處,與耳屏間切跡相平,用手掐按,該處張口時有一凹陷,閉口時則關閉,該處即是本穴。
進針方向:從前外斜向後內與矢狀面成45°。
進針深度:直刺微向後斜,進針1-1.5寸,留針20分鐘;艾炷灸1-3壯,或溫和灸5-10分鐘。
感覺及放射方向:針刺點周圍有微痛。
聽會穴穴位層次解剖
1.面板:由耳顳神經和耳大神經分佈。耳顳神經是三叉神經第3支(下頜神經)的分支,耳大神經是頸叢的皮支,由第2-3頸神經纖維組成。
2.皮下組織:有上述神經和顳淺動,靜脈,顳淺動脈是頸外動脈的終支之一,也是頸外動脈的直接延續,分支營養腮腺及額,頂,顳部的肌肉和面板;顳淺靜脈是下頜後靜脈的屬支。
3.腮腺囊(鞘):由頸深筋膜的淺層,在腮腺的後緣分成淺,深兩層,包被腮腺而形成。
4.腮腺:是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對,呈三角形。腮腺實質內面有面神經叢,耳顳神經,顳淺動,靜脈和上頜動,靜脈等穿過。
針刺聽會的作用主治
聽會屬膽經,穴在耳前凹陷處,針之能使聽覺得以聚會,故本穴具有疏通氣機閉塞,清洩肝膽溼熱,祛風邪開耳竅之功,用於治療耳鳴,耳聾,耳內疼痛,下頜關節脫位,牙痛,腮腫,口眼歪斜。
聽會穴常用配伍療法
1.本穴經配伍,針刺瀉法,祛風清熱,利耳通絡,如配下關,外關,合谷,曲池,列缺,治療外感風熱,上擾竅絡之耳鳴,耳聾,下頜疼痛;配太陽,風池,外關,合谷,治療風熱頭痛;配下關,地倉,翳風,合谷,太沖,治療風邪入絡之口眼歪斜,風火齒痛,腮腫。
2.配大椎,翳風,風池,足臨泣,針刺瀉法,清熱解毒,治療熱毒蘊結之聤耳流膿。
3.配翳風,中渚,太沖,行間,丘墟,俠溪,針刺瀉法,清瀉肝膽,治療肝膽火旺之耳鳴,耳聾,聤耳,耳痛,下頜腫痛等。
4.配翳風,中渚,勞宮,內庭,豐隆,啞門,針刺瀉法,清熱化痰,治療痰熱鬱結之耳鳴,齒痛,聾啞等。
5.配下關,水溝,內關,間使,針刺瀉法,理氣啟閉,治療氣厥牙關緊閉,口噤不開等。
6.配關元,氣海,三陰交,足三里,針刺補法,補益氣血,培元聰耳,治療氣血虧虛之不能上奉之耳鳴,耳聾。
7.配下關,頰車,耳門,翳風,合谷,足三里,針刺補法,補虛壯筋,健固關節,治療經筋弛緩之下頜關節脫臼。
聽會針灸注意事項
1.聽會若刺之過深,有時會出現一時性頭暈,提針後即可消失。
2.若進針過快,或用搗針術,易傷血管引起出血或內出血,若血隨針孔而出,急閉之,易於形成皮下瘀血或血腫,幾天後可自行小時。
3.該穴因位於耳前,深部有頸內動,靜脈,故直刺不宜過深,以防刺傷頸內動,靜脈。又因其深部為耳腔,組織較多,不可用粗針強刺激,以免傷及耳部組織,引起內耳深部疼痛。
4.若張口取針刺,留針不宜過久,且留針期間不可讓患者張口過大或說話,以免彎針,折針。如留針過久,患者常因長時間張口疲勞而閉口,也容易發生彎針,折針。若張口針刺,留針時應讓患者口中含棉墊,使之不能閉口。一般情況下,閉口時耳前也會出現凹陷,閉口針刺會相對安全。
5.聽會位於面部,不宜使用對面板刺激強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引起瘢痕,影響面部美觀;況且針刺本穴主治耳病,齒病,其症大多由於肝膽火旺,痰或上擾,風熱上擾,肝經溼熱,溫邪所傷,陰虛火旺,胃火上炎等因所致,所以不宜艾灸,更不宜針上灸和艾炷直接灸,以及隔姜,隔附子餅和化膿灸,以免灼傷耳竅,助火傷絡,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