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危肥胖患者應首選膳食和運動療法
●單純性肥胖BMI>32或患者BMI>27可考慮手術
肥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專家介紹,的致死率隨BMI而異。BMI大於32可導致死亡率加倍。肥胖症使預期壽命平均減少6~7年,其中35歲以下的年輕的嚴重肥胖症(BMI>40)患者,男性預期壽命減少20年,女性減少5年。而且,肥胖症還能導致多種生理和心理疾病。專家提醒,低危肥胖患者應首選膳食和運動療法,單純性肥胖BMI>32或糖尿病患者BMI>27可考慮手術。
危害:
肥胖症使預期壽命
平均減少6~7年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肥胖與糖尿病減重外科中心學科帶頭人、中山大學附屬胃腸肛門醫院院長汪建平教授介紹,肥胖症首先具有致死性。大量的美國和歐洲的研究表明,肥胖症的致死率隨BMI而異。BMI大於32可導致死亡率加倍。“美國每年因肥胖症而增加的死亡人數,約在11.2萬到36.5萬之間。”肥胖症使預期壽命平均減少6~7年,其中35歲以下的年輕的嚴重肥胖症(BMI>40)患者,男性預期壽命減少20年,女性減少5年。
汪建平介紹,肥胖症還具有致病性,能導致多種生理和心理疾病。這些疾病可分成兩大類:一是脂肪體積的增加導致的疾病,包括、阻塞性、社交障礙等;二是脂肪細胞增加導致的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癥、非酒精性、等。
“亞洲人群的肥胖以向心性肥胖為主。”汪建平說,向心性肥胖又稱腹型肥胖,主要表現為腰臀比增大,是代謝綜合徵的重要危險因素。代謝綜合徵是一系列代謝異常的組合,常包括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膽固醇血癥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癥)、高尿酸等。
“脂肪含量的增加會導致機體對胰島素反應能力下降,從而導致胰島素抵抗。”他說,中國目前的糖尿病發病率高達5.4%,已跟美國的6%多很接近。此外,脂肪含量的增加同樣也導致機體,主要是血液,處於一種炎症狀態,增加了栓塞的風險。
減重方法:
低危肥胖患者應首選膳食和運動療法
如何降低預防肥胖症所帶來的致死性和致病性風險?汪建平強調,沒有其他的辦法,就是減重。而減重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控制熱量的攝入,增加熱量的消耗。因此,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管住嘴,邁開腿,少吃多動,這適用於所有需要減肥的人群。汪建平還以他自己為例,論證了這一減重方法的有效性。他說,他的體重曾一度達到190斤,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在下定決心減肥後,他一直堅持控制飲食和進行運動,經過不懈的努力,現在他的體重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不過,這種減肥方法對減肥者的意志力要求相當高。”
汪建平特別提醒,要想減肥,一定要放慢進食速度。“通常情況下,當胃腸道感覺到膨脹,就會把‘飽了’的訊號傳送到大腦,大腦皮層就會分別向飢餓中樞和飽食中樞發出‘吃飽了’的指令,從而停止進食,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0分鐘。”他解釋,如果吃得過快,等大腦發出“吃飽了”的指令時,你其實早已進食過量了。所以,進食速度一定不要過快,避免吃得過飽。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肥胖與糖尿病減重外科中心副教授駱衍新介紹,如果透過飲食控制和運動都不能達到效果,也可以考慮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物輔助治療。減肥藥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類藥物,主要透過抑制食慾達到減重效果。這類藥物如西布曲明,由於全身副作用明顯,早已禁用;第二類是作用於胃腸道,透過抑制食物的吸收達到能量負平衡的目的,如奧利司他,這類藥對腸道的副作用較為突出,排便或放屁時會有油脂流出,可能會在褲子上留下油漬。
“透過藥物減肥,停藥後易反彈,且僅僅適用於因肥胖而令致病危險性增高的患者,”他說,對於低危的肥胖患者,還是應首選膳食和運動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