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保健時報
保健時報實習 記者 徐譯文
在2015 年大會上,專家表示,近年的心腦血管疾病不降反升。而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我國目前還處在以治療為主、康復為輔、預防較弱的階段。眾所周知,中醫提倡的是防未病。北京中醫醫院心血管科副主任醫師尚菊菊坦言,在應對突發的心腦血管病的問題上,中藥雖然沒有西醫干預技術及時,但是,中醫強調治未病,中醫對於心腦血管病的防治可以在圍手術期時就開始,並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中醫可防治PCI圍手術期心絞痛
“有一位女病人50 多歲,屬高脂血症體質,曾做過三次介入治療。在第一次術後一個月,患者發生了支架內再狹窄,再次行支架植入術。但三個月後支架內又再次狹窄。第三次手術後她來到中醫院,當時已極度抑鬱並伴有心絞痛。一般情況下,介入治療後,支架內再狹窄已屬於高危病患。後經過中醫辨證治療,發現她一方面是氣虛血淤,另一方面為痰溼內阻。經對症服用一段時間中藥後,其情緒有明顯好轉,且未再發支架內再狹窄,心絞痛發生的頻率明顯降低。
患者治病至今已將近三年,經後續跟蹤回訪未發現復發情況。”尚菊菊說,“與西醫不同,中醫注重的是改善患者身體整體機能。”
術後後遺症不可忽視
一般來說,心腦血管病患者手術後,除了疾病本身的問題,多半還會伴有三個月或半年、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疲乏期和情緒緊張等心理問題。對於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常會出現言語不利、肢體活動障礙、吐咽困難等後遺症。對此,中醫可透過針刺、泡洗、外敷等療法對其進行調治。
尚菊菊說,中醫治療的原則就是祛邪扶正、疏通經絡。西醫所說的形成,是因氣虛血淤或脾虛有痰阻而造成的氣血不通、血脈痺阻,可透過上述方法令氣血執行通暢,從而防治疾病。以足浴為例,因為足底經脈眾多,且離心臟最遠,通常認為是陽氣最虛的地方,所以透過熱水泡洗的方式可以提升身體的陽氣。一般足浴時會在水中新增紅花、桃仁等活血化淤的藥材,從而改善並治療肢體活動不利、手指足趾麻木等後遺症。
治未病先從控制情緒入手
據尚菊菊介紹,近年來,人們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常出現氣滯的情況。如不加以注意,待到發展成血淤、痰溼後,常常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其他方面的問題。人們怎樣才能從這種情況中解脫出來呢?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決定病症的發展方向。而人的體質被中醫分為九種,不同體質的人對應不同的性格。研究表明,人的體質一般是無法改變的,只能改善。人們可以透過適當調節情緒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因為情緒是性格的外在表現之一。
《黃帝內經•素問》中也說“百病皆生於氣”,意思就是說要想健康,就需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當情緒好轉以後,人的體質也會發生變化,這樣會改善潛在病症,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