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三,英國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家Rafael Wlodarski等爆料了一則堪稱頗具戲劇性的有關人類婚姻與愛情模式的轟動性新聞:傳統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固然是人類社會的自然規律,可是多偶制也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事情。他們分析了人類的性與交配習慣——人們不能把這個問題像其他動物種屬那樣人為地截然地限定為單偶制或是多偶制,人類的曲線不應該是倒扣鍾一樣的正態分佈曲線,即兩個極端的人數很少,大多數處於中間狀態。人類在性關係上往往兩級分化為傾向於保守的相對忠誠的一夫一妻制;或是傾向於像迷失羔羊那樣的性關係比較寬鬆的多偶制那樣。他們觀察了人類性行為等兩個指徵:一個是收集了北美與英國的18到63歲(平均25.1歲)到585名受試者的網上問卷,結果表明男性中的57%傾向於多偶制,只有43%願意堅持一夫一妻制。女性的結果卻顛倒過來了,女性中的47%傾向於多偶制,卻有53%願意堅持一夫一妻制。除了問卷之外,他們得到的另一個指徵則是測量了受試者的手指長度,進行了一項2D對4D對研究,即評價無名指的長度以決定男士或女士在胎兒期受到睪酮影響的程度,相對於一個人的食指來說,他或她的無名指越長,他們在胎兒期可能受到睪酮影響的程度就越高,他們就越容易傾向於多偶制。
當然,僅憑胎兒發育過程本身並不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尋求長期穩定的兩性關係,而另外的人們則總想著彩旗飄飄。環境/文化與社會化因素當然也會以潛移默化的或尚不為人們所知的形式對人們的性與兩性關係的選擇起到巨大的影響作用。有趣的是研究樣本僅僅來源於兩個西方文化的國家,顯然不能推而廣之地去分析全人類地情況,不過它也給類似地更加深入廣泛地研究提供了很好地線索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