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體質分酸鹼其實是假

avatar 破戒志行
2.8萬 熱度 A+ A-
在出版物和網路中流行著一種“健康新說”———大部分疾病的罪魁禍首都是“酸性體質&rdqu

在出版物和網路中流行著一種“健康新說”———大部分疾病的罪魁禍首都是“酸性體質”,這些疾病涵蓋了當前幾乎所有常見病,如、、腫瘤,甚至等,因此提倡食用“鹼性食物”。

記者從腎臟病學、腫瘤學、營養學界權威人士那裡得到的資訊表明,該言論純屬偽科學,沒有絲毫科學根據。

 腎病學家:食物影響不了體液酸鹼度

聽到上述說法後,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腎病中心首席專家諶貽璞教授首先表示,在現代醫學中根本沒有“酸性體質”、“鹼性體質”這些詞。他解釋說,正常人體內的酸鹼度(pH值)穩定在7.35—7.45之間。

之所以這麼穩定,在於人體有三大調節系統,分別為體內緩衝系統調節、肺調節、腎臟調節。

在體內緩衝系統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氫鹽系統,它的“工作原理”,簡單地概括,就是體內酸多了,有鹼性物質來中和;鹼多了,又有酸性物質來中和。而肺調節,就是當體內酸性物質增多時,人會加快呼吸,將酸性的二氧化碳更多地撥出去,反之則呼吸變緩。腎臟也很重要,它能吸收鹼性的碳酸氫鹽,並排泌酸性產物。只有當以上三大調節系統出了問題,比如、糖尿病酮症、等情況下,人體內的酸鹼平衡才會打亂,出現代謝性或,而人體內的酸鹼度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受到食物影響的。

一本宣傳“體酸是百病之源”的書稱:“當人體的pH值處於7—7.35之間時,屬於弱酸體質,容易受到小病痛的干擾。”諶貽璞教授對此表示:“血pH值到7.2是嚴重的酸中毒,已經到生命的極限了。”書中還稱:“pH值處於6.9—7,人極易患上等重大疾病……”諶貽璞教授啞然失笑,“我在臨床上就沒見過pH值低於7的活人,更甭說慢慢存活著去患癌症了。”

之所以“身體偏酸”會被著重渲染,這可能跟臨床上酸中毒疾病較常見有關。諶貽璞教授介紹說,人體酸鹼平衡紊亂有四種: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謝性鹼中毒和。其中前兩者較多見,但絕不能說人病了身體就會“偏酸”了。並且,就酸中毒的治療來說,首先要從“治本”著手———尿毒症引起的,需要透析;糖尿病引起的,要用胰島素;若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則需要改善肺功能……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才需要靜脈給鹼性藥物,根本不可能靠吃“鹼性食物”來解決。(節選)

 

釋出於 2021-01-14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