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化驗專案有哪些
診斷指標
①血糖:該指標穩定,價格便宜,操作簡便,易於標準化、自動化分析,被常規廣泛地應用,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以血糖作為診斷糖尿病的原因,是診斷的主要依據,也是判斷病情和控制情況的主要指標。
②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是檢查人體血糖調節功能的一種方法。若空腹血糖(FPG)≥7.0mmol/L,OGTT試驗2小時≥11.1mmol/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監測指標
①糖化血紅蛋白(HbA1c):它可以反映採血前1~3個月內平均血糖水平,是糖尿病患者長期療效監測及指導用藥的良好指標。
②糖化血清蛋白:它主要反映測定前近2~3周內平均血糖水平,是監測糖尿病近期療效的重要指標。試驗不受臨時血糖濃度波動的影響,故為糖尿病患者的診斷和較長時間血糖控制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指標。同一患者前後連續檢測結果的比較更有價值。
③尿糖:一般情況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況。尿糖陽性是診斷糖尿病的重要線索,但尿糖還受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有時尿糖與血糖並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作為糖尿病診斷的主要依據,而僅作為監測指標。
胰島B細胞功能檢測指標
①胰島素的測定:1型糖尿病空腹胰島素很低,有時測不出。2型糖尿病肥胖者高於正常,明顯增高者提示有胰島素抵抗存在。採用OGTT-胰島素釋放試驗聯合檢測,更有助於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分型和指導治療。
②C-肽測定:對於胰島素治療的患者,C-肽的變化能更準確地反映患者自身胰島B細胞的分泌功能,以決定是否需要繼續治療。此外C肽的測定還可用於鑑別低血糖的原因(是因胰島素瘤的過度分泌或因病人自己注射了胰島素)、判定胰島素瘤的切除是否完整或是否轉移、胰島移植手術後的監測等。
糖尿病相關抗體的檢測
包括穀氨酸脫羧酶抗體、胰島細胞抗體和胰島素自身抗體等,主要用於糖尿病的分型。健康人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這三種抗體均呈陰性。1型糖尿病多呈陽性,其中,穀氨酸脫羧酶抗體診斷價值最高,其出現早,陽性率高達90%且可持續多年,不易消失,在糖尿病的預測、分型、指導治療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價值。
糖尿病併發症的檢測
①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腎病是一個出現早、易於檢測的併發症。當尿微量白蛋白(或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洩率)半年有兩次增高,提示有早期腎損害,這時如控制好血糖,並及時用藥,腎功能尚可恢復正常。
②血、尿酮體檢查:酮體包括B-羥基丁酸(佔78%)、乙醯乙酸(20%)和丙酮(2%),化驗血或尿中酮體的所有方法中,沒有一個方法能和這三種酮體同時反應。嚴重的糖尿病可使酮體在血中堆積,造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不能及時發現和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尿酮體檢查是篩查試驗,篩查陽性也可能是由不能進食、嘔吐造成的,篩查陰性也可能發生了酮中毒,故準確性較差。可靠的試驗是測定血中的B-羥丁酸含量,超過0.5mmol/L提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當然,糖尿病的化驗遠不止上面這些,有些醫院也會把一些相關聯的化驗專案列入到常規檢查中,如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液流變學檢查等,在檢查這些專案時要掌握一個度,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承受能力來科學選擇。
如何看待這些檢測指標
為了方便“糖友”們理解,上面我們人為地把一些較為常用的化驗指標進行歸類,但並不是絕對的,實際使用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如血糖、糖耐量試驗、糖化血紅蛋白是糖尿病的診斷指標,也是常用的監測指標。糖耐量試驗不是每個患者必須要做的,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B細胞功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考慮以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紅蛋白作為近、遠期療效監測指標。在病情較難控制或長期使用胰島素的情況下,建議監測胰島B細胞功能,檢測有無胰島素抵抗及其嚴重程度,以進一步瞭解病情。在糖尿病發病幾年後,必須注意檢測其併發症的指標,以便進行綜合治療。糖尿病相關抗體的檢測,有利於糖尿病的預測、分型及早期防治。
對於已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來說,化驗的間隔時間更是要因人而異,一般情況下,在治療開始時應一天查7次血糖,如三餐飯前血糖、飯後2小時血糖以及睡前血糖等。病情穩定後,可每隔1~2周測一次。若條件實在有限,可臨時用尿糖代替血糖(有時血糖與尿糖並不完全一致,不能長期用尿糖代替血糖作為監測指標)。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每3個月監測一次(至少應保證每年兩次)。其它化驗指標根據病情需要時才查,不一定要列常規復查專案中。總而言之,對化驗指標的取捨及間隔時間,一定要根據每個病人的實際情況,最好是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需要提醒的是,以前許多化驗專案用血漿做,現在大部分都用血清做了,不管用血漿還是血清,只要注意看化驗結果及參考值就行了。